“上山采野菌、挖野菜能卖钱,坐在火炉旁编竹器也能赚钱。咱山里人如今挣钱的门道多着呢。”彭寿安说。60多岁的彭寿安是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西沟村村民,2月1日,他在镇扶贫移民产业园卖掉了本人编的竹器后,一边数着手里的钞票,一边笑着对任务人员说。
近年来,汉中市在探究小农户衔接大市场,促进群众产业增收、产业脱贫进程中,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对接等方式,使农户与市场的衔接更为严密,路子越走越宽。
电商平台滞销路
“唉,网上这么多订单,把我愁得睡不着觉……”
“咋回事?过来不断愁销路,你还曾让市妇联帮助给产品找‘婆家’呢……”
这是汉中市南郑区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协作社理事长李静与汉中市妇联城乡部部长蔡红梅的对话。
南郑区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协作社位于黄官镇水井村。1993年,嫁到这里的李静看到村里藤条资源丰厚,村里的老人又大多有藤编手艺,就决议经过开展藤编产业率领村民脱贫致富,并成立了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协作社。
“过来愁的是产品卖不出去,如今愁的是产品无法及时供给。自从在淘宝网上开设了网店,买家就多起来了。2017年,我们消费了20多万件藤编、棕编、草编工艺品,完成销售支出1100多万元,带动170多户贫穷户完成脱贫。”李静说。
为助推更多农产品走上电商平台,汉中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鼓舞和支持电子商务开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方案。各县区有针对性地扶持培育本区域电子商务企业,奥翔科技、百味园、百事通等一批外乡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开展势头微弱,无效地带动了贫穷户增收致富。
土特产走进大都市
“在相关企业的帮扶下,我们村成立了土蜂蜜养殖协作社,养殖规模到达了440箱。后来,我们还担忧消费多了销售不出去,但北京熊猫山水蜂蜜集团来这里实地调查后,对我们的产品十分认可,一次就订购了4吨蜂蜜。如今,北京很多土特产店里都有我们的产品。”洋县茅坪镇朝阳村九池人家土蜂蜜养殖协作社担任人张世清说。目前,汉中土特产店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城市已有上百家。
汉中具有共同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开展优势,特征农产品资源富集。近年来,经过施行“农业倍增工程”,汉中市鼎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展,以绿色农业消费基地为抓手,推进特征农业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先后打造了汉中大米、汉中仙毫等一批知名品牌。
为了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汉中市借助丝博会、农高会等平台,鼎力宣传推行茶叶、木耳、香菇、土蜂蜜等特征农产品,使本地品牌的知名度和移动互联网在带来全新社交体验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使人们产生了依赖。移动互联网使网络、智能终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得到整合,建立了新的产业生态链,催生全新文化产业形态。市场占有率不时提升。
多渠道对接大市场
为完成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无效对接,2017年,汉中市出台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施行意见》,针对小农户组织化水平低、农产品销售不畅等成绩,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出了11条任务措施。
2017年11月中旬,汉中市以“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为主题,在深圳举行了“牵手粤港澳,对接大市场”汉中特征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约请38家农产品消费、加工、贸易企业参展,现场完成农产品销售25.6万元,达成销售协议1.4亿元,成功签约项目54个。
经过多年培育,目前,汉中市已拥有农业部天文标志注销维护农产品13个,国度天文标志维护产品8个,国度工商总局天文标志证明商标17个,大型农产品零售市场12家,年营业额过亿元的农产品龙头企业24家。
“往年,我们还将走进更多的大城市,推进市场对接,拓宽汉中名优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让贫穷群众产业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汉中市市长方红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