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束缚日报社会调查中心结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停止一项名为“E时代,您遭遇过哪些消费圈套”的调查,目的是经过梳理互联网时代那些容易使人受骗上当的营销方式,让更多消费者懂得防备之道,明明白白消费。 
本次调查采取在线调查方式,样本总数1000份。思索到各个年龄层次的消费群体,在样本选择时,从18岁到55岁以上,分5个年龄段均匀择取200份,详细为:1825岁、26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和55岁以上各200份。 
调查数据显示,有66.9%的受访者表示有遭遇过消费圈套;以为在E时代,消费圈套较以往多了的受访者,占55.4%,超越半数。 
年老人更易“受骗上当” 
在实践生活中,遭遇过消费圈套的普通人还真不少,尤以年老人居多。分类数据显示:遭遇过消费圈套的,以1825岁的受访人群占比最高,到达78.5%;2635岁的受访者占比67.5%;3645岁的受访者占比61.5%;4655岁的受访者占比58.5%,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占比68.5%。 
调查后果显然与人们的惯有看法略有差别。通常状况下,人们会把老年人想象为消费时容易被“忽悠”入坑的群体;但数据却推翻了这一固有思想,年老“潮人”们反而容易“入坑”;老年人则排在第二。奇异吗?一位受访者表示“并不奇异”。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和习气均有所不同。年老人消费时往往表现为三多网购多,激动型多,跟风者多。网购就不去说了,E时代,没几个年老人购物会跑实体店;遇到诸如双十一、双十二之类的购物节,不论需不需求,狂欢最重要,先抢回一堆东西再说,此乃激动;好闺蜜一同玩,“Mary”买了健身卡我不买,不丢份么?于是也一同买买买,此乃跟风……正是由于这“三多”,年老人的消费容易不明智,因而遭遇圈套多也就缺乏为怪。 
这位受访者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答复“您觉得在E时代,消费圈套较以往是多本着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倡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一部完整而完善的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 了还是少了”这一单选题时,55.4%的受访者以为“多了”;而在18-25岁的年老群体中,更是有高达64%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反之以为“少了”的只要14.5%;其他的则表示“不太清楚”或“差不多吧”。 
E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无论什么范畴的消费根本上都可在PC端或手机终端完成;这就是笼统意义上的“网购”。网购确实很方便,可在方便的同时,或许也要增强“风险”认识,特别是在对所购商品或消费范畴不太熟习的状况下,仅凭商家网上的描绘、推介或几张图片,你很难对所要消费的对象有较片面的看法,当认知呈现偏向时,也许就落入了消费圈套。 
网络借贷“圈套”频发 
E时代的消费行为,已毅然不止近程购物了,它可以涵盖各范畴方方面面。调查设计了一个多选题:您觉得E时代,哪些范畴比拟容易有消费圈套?受访者可以在列出的15个选项中,恣意选出本人以为容易呈现消费圈套的选项。调查后果显示:网络借贷、近程购物(网络、电视、播送等)、金融理财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收费”推介、义诊等,辨别以54.9%、54.2%、52.0%、45.6%排在了前四位;预付费卡、保险产品、在线旅游产品等排名也较为靠前;一些新型的消费形状,比方扫码送礼品、团购或拼团,也被不少受访者以为“圈套”多多。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开展迅猛,五花八门的借贷平台呈现在人们眼前,局部不良网络借贷P2P平台采取虚伪宣传、降低存款门槛、隐瞒实践资费规范等手腕,诱导人们过度消费。一些从事“校园贷”的不良网贷平台,对存款人的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先生请求借款只需提供身份证、先生证等证件信息,不需家长或教师提供担保书。有的网贷平台声称“0利率”,而实践年利率却高达30%以上,并对逾期存款收取高额“管理费”,甚至采取极端手腕催收,让先生深陷泥潭。好在这一势头正得以遏制,去年9月6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旧事发布会上表示:依据标准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存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先生发放存款。为了满足先生金融消费的需求,鼓舞正轨的商业银行创办针对大先生的小额信誉存款。P2P平台,不只被受访者选为“圈套”高发区,也被以为是不良理财富品的高发区,诸如运用“高收益”来吸引资金,实践兑付时往往不能兑现甚至“人世蒸发”,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同属于金融范畴的保险业也被受访者圈为“圈套”发生地,这与官方音讯“不约而同”。往年1月,保监会官网就已挂出2018年第一份消费者提示关于“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开门红”是保险销售行业特有的销售节点,在此时期,保险产品的宣传推行以及销售推进力度绝对较大。为冲业绩,有的保险销售人员应用活动炒作概念,诱导消费者激动购置“开门红”产品。比方在引见分红型、投资联合型、万能型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存在以历史较高收益率停止引见、承诺保证收益等夸张宣传或不实宣传的行为,进而误导消费者投保。因而,保监会特别提示:分红保险将来红利分配程度是不确定的;投资联合保险将来投资报答具有不确定性,甚至能够盈余……实践上,这些消费圈套并不是“开门红”时期特有的,而是历年来保险消费进程中常会遇到的成绩。 
至于“特定群体的‘收费’推介、义诊等”,次要是针对中老年群体。租个场子,把老人们“请”过来,然后声声关心,先是收费试用或品味,然后低价推销,让老人们“何乐不为”掏出巨额养老钱低价买下产品。在E时代,此类“圈套”还有了“晋级版”,比方从原来的口口相传,到如今诸如树立微信群联络,掩盖面似乎更广…… 
老年人常落入万元以上圈套 
假使在消费中遇到圈套,那么“圈套”有多大?在答复“您遭遇过的消费圈套,最大触及金额是多少”这一成绩时,58.0%的受访者选择了500元以下;5011000元的占比18.4%;10013000元的占比11.2%;30015000元的占比6.5%;50018000元的占比2.5%;800110000元的占比1.1%;1万元以上的占比2.3%。 
虽然从金额上看超半数以500元以下的小额为主,但一个值得关注的景象是:分类数据中,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触及金额超越1万元的有3.5%,高于均匀数1个百分点。不能小看这1个百分点,由于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来说,1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假如100个老人中有3.5个会遭遇这样的消费圈套,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极有能够对支出绝对无限的老人带来极大损伤,结果难以意料。而这样的“圈套”,相当局部就是来自上述所谓的“收费推介或义诊”。受访者李女士通知记者:她母亲就曾被一同打拳的邻居拉去听了堂课,稀里懵懂花了近2万元买下一堆“保健品”,发现受骗后“讲师”找不到了,找邻居又拉不上面子,整天心花怒放。幸而她及时发现母亲心情不对,经百般劝导,母亲才翻开心结,“这样子的推销太坑人”。有专家表示,对此类打温情牌、具有较强迷惑性的推介式营销,有关部门发现一同就要严处一同;社区、居委会也应对辖区内老人停止排摸,有针对性地停止宣传;更重要的,子女平常对老人应更多给予关心,在肉体上多加抚慰,让这些推介无机可乘。不过,此类“温情牌营销圈套”往往打一枪换个中央,较难彻底消弭。 
在消费中遭遇了圈套,会自动维权吗?1000名受访者中,有72.6%表示“会”。至于维权方式,726人中表示“直接找商家要说法”的有50.6%;“找消保委赞扬”的有35.4%;“在网上给差评”的有14%。其他274位受访者均表示“不会自动去维权”,理由则五花八门,其中尤以“工夫耗不起”为最,到达35.0%;排在第二位的是“不晓得找谁去维权,特别是网络消费”;其他还有表示“有理说不清”“当花钱买经验”等。 
网络消费若遭遇“圈套”,真的是“不知找谁去维权”吗?在去年“315”时期,国度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公布《网络购置商品七日在理由退货暂行方法》,对网购中消费者的售后权益,从法规层面予以维护。因而,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不要由于怕烦或觉得“损失反正不大”,就去姑息那些不合规的销售行为。至于调查中,呈现超半数受访者以为现有相关消费者权益维护法规对日常消费行为“维护作用无限”的缘由,有受访者表示:次要还是团体对法规条款看法无限,平常不留意学习,事发了才去翻,一知半解之下疏忽了法规相关条款的真正外延。 
调查中,绝大少数受访者以为:虽然消费环境较以往已有较大改善,但关于一般商家的运营行为中存在消费欺诈的成绩,职能部门还是应该增强监管,特别是关于一些新型范畴,普通消费者能够一时难辨真伪,更需监管部门予以督查并及时收回消费警示。当然在E时代,面对不时涌现的新事物,除了监管部门担起责任来,作为消费行为的主体,消费者本身,能否也应该留意些什么?在答复这一多选题时,73.4%的受访者表示:一定要感性消费,不要“贪小失大”;52.9%的受访者则以为:对一些新型消费形状,千万不要贸然介入,一定要搞清楚再说。

消费观测:近55%受访者以为网贷最易出现圈套
•
作者:李书
•
2018年03月05日
•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