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陕西铜川:千年耀瓷再动身

作者:王熙明 2018年03月04日 国内新闻

  新华社西安3月1日电 题:陕西铜川:千年耀瓷再动身

  新华社记者李勇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个人信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数码产品免押金借用,办理签证无需银行流水证明,甚至租车住酒店都不需要交付押金……、梁娟、姚友明

  正月十一,年味还浓。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的王家瓷坊,工人们拉坯、刻花、施釉忙个不停,不时还要停上去,低头答复游客们的成绩。

  2月26日,在位于耀瓷小镇的铜川市观唐陶瓷无限公司的消费车间内,任务人员徐娜在素烧坯上打蜡。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此时的瓷坊掌柜王战军正拿起一把壶,灌下水,上下悄悄晃动,壶口收回声响,犹如凤鸣之声。“传说中武则天有一天梦见凤凰在牡丹丛中嬉乐,梦醒后,随即命工匠制造此壶。”王战军引经据典、有声有色地引见了耀州瓷代表性瓷器凤鸣壶。

  在间隔陈炉镇约60公里的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耀州窑遗址,有一处从唐到元代自下而上顺次呈条状散布的瓷片文明地层剖面,让游客不由得惊叹“千年炉火不息”的耀州瓷历史。

  2月26日,在位于耀瓷小镇内的耀州窑遗址内,一名游客在观赏宋代瓷片标本。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耀州瓷是我国现代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创烧于唐,鼎盛于宋,是中国现代六大陶瓷名窑之一。公元1084年,宋神宗钦赐给如今的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一块《德应侯碑》,碑中描述耀州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这是耀州窑博物馆展出的北宋时期的青釉印花缠枝菊纹碗(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据史书记载,耀州瓷从宋神宗元丰至徽宗崇宁年间,不断为朝廷烧制贡瓷。在金代,耀州青瓷仍然是皇宫的御用瓷品。北宋年间,黄堡镇“十里窑场红透天”,“居人以整个镇陶器为利,赖之营生”。在耀州瓷博物馆一尊青釉胡人头像前,瓷器专家董小兰说,在非洲一些国度出土了不少耀州瓷文物,这些都是耀州瓷经过古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明证。

  2月26日,一名游客在耀州窑博物馆唐代耀瓷的展区内观赏。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阅历了金末的战乱,从元代开端,黄堡镇的瓷器工匠们开端向位于群山怀抱中的陈炉镇迁移。制造瓷器用的坩子土,是大自然给予陈炉镇的馈赠。“从公元618年到如今,整整1400年了,耀州窑炉火从未熄灭。耀州瓷中的湿坯刻花等绝技,至今仍然是中国陶瓷行业中的一朵奇葩。”陶瓷艺术专家孙若鹏说。

  2月26日,在位于耀瓷小镇的铜川市观唐陶瓷无限公司的任务室内,任务人员梁菲在泥坯上刻花。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在西安上大学时,祖籍江西的言实对耀瓷文明发生了浓重兴味,毕业后参加了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开展无限公司。在公司的体验区,他正在巡查工人们制造新技术研发的闻香青瓷卮杯和青瓷坐狮。

  公司董事长蔡云川从2009年起就引进德化、景德镇等地的技术工人一同来黄堡创业。在坚持传承耀州瓷资料与工艺的同时,还攻破了制瓷泥料工厂化消费的技术壁垒。他们运用3D打印模具技术,“克隆”研收回多款青瓷文创产品,让消费者爱不释手。这些多年觉醒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经过古代科技工艺“复生”,赋予了耀州瓷新的文明外延。

  2月26日,在位于耀瓷小镇的铜川市耀州窑陶瓷开展无限公司消费车间内,任务人员侯秋红在链式烘干机旁操作。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中国传统文明已进入了创新开展和发明转化的新时期,千年耀瓷也到了踏上新路再动身的历史节点。”蔡云川说。

  2017年下半年,铜川市政府开端在原来的工业园区着力建立的“耀瓷小镇”,正在为更多言实这样的年老人搭建成就梦想的平台。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考古公园、十里窑场遗址等“丝路瓷都,千年名镇”的名片,曾经吸引了铜川、德化、景德镇、宜兴等地7户企业入住由原来的纺织厂改造的“耀瓷坊”。黄堡镇10多处废弃的企业厂房,也正在被改形成集遗址观光、研发作产、工艺体验和餐饮住宿等功用为一体,历史文明资源、工业遗址和古代陶瓷产业交融开展的耀州窑文明基地。

  这是位于耀瓷小镇内的中小企业陶瓷文明创新产业孵化基地(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p#分页标题#e#

  “10多亿元的社会资本将在往年4月起陆续注入,耀瓷小镇将三年成型、五年成城。未来这里不只会成为陶瓷手工艺人纷至沓来的宝地,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陶瓷文明的窗口。”耀州窑文明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何建平说。

  2月26日,一名游客在位于耀瓷小镇的巨匠创意园外调看一件耀瓷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铜川市市长杨长亚通知记者,铜川这样因煤而兴的城市转型,就是要不时发掘耀州窑陶瓷文明、药王山养生文明、孟姜故里秦人村落历史文明、照金白色文明等特征文明资源,培育特征文明产业,发明更多的创业平台和失业岗位,为人民群众带来更美妙的重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