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推行“用茶”去库存

作者:王书明 2018年03月04日 国内新闻


◆吴志斌

  安徽省是我国名优茶重点产区,产茶历史悠久。全省从事茶产业人口逾400万人,茶叶支出占外地农民总支出已超40%。茶业在产业优化、精准扶贫、乡村复兴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茶叶消费总体处在供大于求、消费过剩形态。年际间各类茶产量比例根本波动,春茶占比在40%以上,产值占比超70%;夏秋茶占比超50%,产值不到30%。干毛茶产量11.2万吨,有2.5万吨以上的库存。目前,我省拥有茶企近7000家,但是国度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要3家,省级龙头企业有55家,全省超亿元规模的企业不到10家。龙头企业尚未构成合力,带动力、辐射力绝对较弱。

  虽然茶叶资源优质,但由于产业“四缺”(资金、链条、品牌、机制)。我处山区贫穷茶农想靠原始积聚脱贫致富很困难。大局部规模小的企业,处于产业链最低端,附加值也绝对较低。茶区大多茶企有名茶,无名牌。少数茶企和茶农的利益联合机制不完善,“公司+农户”的合同缺乏约束力,单方利益关系不波动。

  我建议推进茶叶综合应用创新,完成从“饮茶”向“用茶”转变。依托安徽的茶叶科技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对传统茶业停止“全价应用,跨界开发”,开发多样化、功用化、便捷化和时髦化的含茶终端产品,积极拓展茶自然功用成分在食品、保健品、日化、医药等范畴的产业化使用。

  推进茶业商营形式创新,完成“三产”带动、“一二产”联动。应用包括中国茶文明国际交流协会在内的境内内行业协会的平台资源,积极开展“内向型”茶产业,加大公共营销推行;尝试推行“徽茶庄园”在内的各种茶叶类金融商业形式,引导企业协作建立“扁平化”的产销对接销售形式“茶生活体系”,无效对接精准扶贫和乡村复兴。创新古代茶叶流通营销形式,促进茶叶买卖方式由传统形式向古代信息化形式拓展。

  推进龙头企业与品牌培育,完成“产品供应”向“无效供应”转变。以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重点,鼓舞多种方式的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效劳;以茶业供应侧构造性变革为抓手,以去库存、调构造、控产能为重点,积极推进茶叶加工走清洁化、机械化、延续化、规范化、智能化之路;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度和地域为重点,支持茶叶行业展开对外经贸文明交流,加大徽茶企业海内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