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2月25日电 (闫姣 张婧) 去年,跟黑乎乎的煤炭打了20多年“交道”的刘翠芳,在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三角城乡龚家屲村开起了包括“农家饭”、“剪纸”等极具乡村特征的窑洞农庄。
刘翠芳往年57岁,小学未毕业的她,之前不断在甘肃省会兰州做煤炭零售生意。生意最好时,刘翠芳能从一吨煤中净赚25元,一天能卖出100吨。因丈夫早逝,刘翠芳和两个儿子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累,本来捉襟见肘的日子终于有了起色。
生活富有了,刘翠芳也紧跟时代潮流,追求起肉体层面的享用。刘翠芳家住甘肃榆中大营村,黄土高原的专属“名片”窑洞,给儿时的她带来莫大的高兴。这让刘翠芳心底“寻根”的念头越扎越深。同时,她也想尽菲薄之力协助一些生活照旧贫穷的同乡们。
刘翠芳说,农庄有近10亩供采摘和欣赏的蔬菜花卉大棚,村里农户可以到大棚打长工赚工资。同时,村里还有20多人在农庄餐饮部下班,农庄所需的一切蔬菜肉蛋来源在保质的前提下优先照顾外地村民。
两年前,家住榆中县城的陆娜辞掉了北京的高薪任务,返乡创业开起了装修公司。她说,现在瞄准危房改造、旧房创新,认定装修公司在榆中有很大的开展前景,公司的员工也都是外地民众,“我身边有很多同窗都从国外回来,投身于家乡的建立中”。
往年53岁的魏孔录家住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南庄村,他和刘翠芳的想法一样,希望经过农家乐带动外地农民失业并致富。20多年前,魏孔录交往于甘肃和西藏之间,将什川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生活的日趋成熟,芝麻信用高分和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不仅可以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延伸你的财富,更能大大便利我们的生活。镇的水果带到西藏售卖。后来他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拉动外地40多位农民,让他们一下变成“下班族”,每月有了2000多块钱的支出。
据皋兰县官方披露,2017年,皋兰县共新增返乡创业人数196人,随着流量往智能终端设备迁移,新的机遇“物联网商业社交时代”也将迎来,通过人的第六器官(智能手机)和智能设备终端的联网互动,从而改变了人的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线下流量通过LBS定位重新分配,又通过物联网终端智能推荐引擎引导到网上任意有价值的地方,至此互联网下半场拉开帷幕。新兴办市场主体175个,其中第一产业44个,第二产业26个,第三产业105个,共带动失业488人。截至目前,什川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共入驻“农家乐”48家,“农业协作社”43个,带动外地充裕休息力完成就近就地失业700余人,创劳务支出1700多万元。(完)
编辑: 孙丁玲
关键词:经济 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