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一篇请求文书的成功故事:一个吃货的醒悟

作者:陈悦华 2018年03月02日 国内新闻

[摘要]家长先生常常会问我怎样算是好文书,每次我都会老实答复:我不晓得。文书写作指点的书和文章很多都是有道理的废话,我只要看到文书的全文,才晓得好坏,如何好如何坏。

一篇申请文书的成功故事:一个吃货的觉悟

材料图片

作为升学参谋,家长先生常常会问我怎样算是好文书,每次我都会老老实实的答复:我不晓得。文书写作指点的书和文章我看过很多,外面都是有道理的废话,我只要看到文书的全文,才晓得好坏,如何好如何坏,在这点上文书和色情图像到有点象--很难定义,但是you know it when you see it。

也有同窗有了好的文书想法来讨教,我鼓舞之后总会泼点凉水,好的想法到好的文书还有万里之遥,不同的写法,效果能够会差之千里,关键在细节,成在细节,败也在细节。

所以明天我不会说有道理的废话,也不会泛泛而谈文书的想法,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东西,就是文书的细节,故事的细节和写作进程的细节,少量细节!

这是我亲身阅历的一个故事,庄同窗是来自沿海城市的一个美丽的高个姑娘,在美高读书,成果不错,活动也很好,在校担任国际俱乐部的主席,数学队长和网球队长,很聪明也很有想法。我从2014年7月中开端担任她的升学参谋,到12月中她被杜克提早录取,一同同事5个多月。

我并没见过庄同窗,往常次要经过电话、视频沟通交流,普通每周一次电话,截止日期前一个月内一周两次电话,每次一到两个小时,同时文书的草稿和我的修正意见经过email传递,详细次数多到我数不清。

电话的内容很多是关于文书,但少量工夫也用来讨论请求中的重要事项,比方,如何设话题来“引导”学校外部的升学教师写出属意的引荐信,讨论校友面试官的父亲在担任州最高法院法官时经手的著名案例等等。

来美高读书能够是到目前为止,庄同窗生命中发作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们的说话中,她已经提到多么感谢父母能给她这样的时机,美高的生活如何塑造了她的性情,不同的文明环境如何影响了她对待世界的方式等等,她的主文书标题最初也是围绕中美文明比拟和对团体生长的意义来写的,但是写作的进程却是跌宕崎岖,其中的迂回也多少出乎我的预料,所以分享出来才格外有意义。

(本文内容经庄同窗审阅认可,未触及团体隐私)

7月,徘徊的开端:Crossroad

庄同窗7月份找到我时,曾经把主文书标题减少到4个,并就其中的两个写完了第一遍草稿,但是不晓得在两者中如何挑选。一个草稿是关于学校社团的Leadership和家庭责任的关系:假如一个先生在家里不能很好的承当本人的责任,那么在学校外面再多的社团头衔也是虚的,由于指导力的首要条件是责任心。她在文中生动描写了,离开美高后如何逐步醒悟转变,认识到本人肩上对父母的责任,然后这种转变也推进了她在学校社团的表现。

另一个草稿讲到她离开美高后的性情变化,从国际时的拘束到美高的笑口常开,在一个新的环境外面如何重新看法本人,取得决心,并获得四周的认可。

我对两个文书都不太称心,前者的转变虽然真实,但依然有点突兀,不够自然,另外对本人的负面描写有点多,让我不安。后者的故事过于复杂,关于母文明的看法有点负面,不太契合美国这边的主旋律,对异土文明的理解也有点片面,关于本人夹身在两种文明中的人生体验有点粗浅。

鉴于前者的硬伤和与庄同窗的沟通,我建议她把精神放到后者,重点发掘两边文明对她性情的辨别塑造,如何成就了如今的本人,对母文明要有更多的容纳,了解其合感性。

经过几番修正,到7月底新的文书草稿出炉了,看法分明比以前深入了,但是故事读起来不够生动,关于文明交融也解释的有点机械,给人觉得是阅历了两边的文明就能自动吸收两边的优点,嗒嗒,我就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疏忽了文明融合中所带来的困惑,挣扎和迷茫等等,而这些阅历每个留学(课程)生都有,庄同窗也不例外,关键是怎样发掘出来。我给她引荐了美籍华人玛雅林和包柏漪的人物传记,看看她们所描绘的年老时所阅历的文明抵触和挣扎,以激起灵感。

8月,困难的浅笑: Collision

在重复的电话讨论中,我们捕获到庄同窗生活中一个十分纤细但又很能阐明文明抵触的细节上:给生疏人打招呼:在街上,电梯里,走道中,美国人会常常和生疏人打招呼,点个头或许浅笑一下,尤其是人少的时分。但是在国际普通没有这样的习气,也许是由于人太多,也许是大家觉得别扭—向走来的生疏人浅笑,估量会被对方以为不正常或许别有所图。

#p#分页标题#e#

庄同窗刚来美国时有点不顺应,但几年上去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气。成绩是每次回国,碰到相似的场所时,她总不能很好地在中美两种社交礼仪间切换,都会踌躇究竟是打还是不打招呼。

新的草稿在8月10号完成,我们仿照莎翁的名句扫尾to smile or not to smile,生动描绘她走在国际家乡城市的街上,看着对面走来的一个生疏行人,思量着这个在外人看来能够不是成绩的成绩。她以此例子为楔子,深化解释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处事方式,它们各自的历史文明缘由,重点描绘本人在这两种价值方式间的困扰,以及随之而来的她对文明差别的了解和容纳,和这些看法怎样改动了本人。文书最初又回到扫尾的成绩—面对走来的生疏人究竟是笑还是不笑,但是我们成心买了个关子,没有通知答案,让人去猜。

这版文书比上一个提高不少,关于文明比拟的了解不能说共同,但更深入一些,角度还算新颖,例子也还生动,故事的可读性强。庄同窗让英语(课程)教师看后,教师就AI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智能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发挥作用。不断诘问她,最初终究笑还是没笑。但是缺陷也很分明,对庄同窗的描写有点薄弱,人物抽象不够饱满,不能很好答复“so what”的成绩—有了这些看法和领会又能怎样?怎样证明你就因而而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我们随后又各自找了很多资料,尝试发掘更多庄同窗的相关性情和人生阅历,但是都不算成功。如今回头看,基本成绩在于这个阅历虽然有意思,但并不“刻骨铭心”,在庄同窗的人生体验中重量不够重。

基于工夫富余,我们计划换一个切入点,从吃动手。由于庄同窗自诩为是个吃货,不断对美食感兴味,来美国后在吃上有很多心得领会,我也觉得这个角度有发掘深度,能写出有意思的东西,赞同试一试。

9月,跑龙套的火锅:Diversity

我们从她最喜欢的火锅动手,并对火锅文明停止了一番研讨,到8月底,新文书草稿根本成型,首先描写了她在各地吃各种火锅的阅历,并联络到历史上火锅文明的变迁,从火锅的多样性与容纳性联络到本人对不同文明的了解。总体觉得还可以,但是与团体的联络不够,更多的像是写火锅而不是写她本人。

经过屡次修正,9月初的草稿,淡化了火锅的文明讨论,添加了更多的团体阅历,比方担任国际生俱乐部任主席时期组织的美食节,不同国度的先生坐在一同吃火锅的风趣进程,愈加生动。但是我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题材的成绩,有点窄,火锅和文明有联络,但不够强,有些说法有点勉强。

为了添加对庄同窗的团体描写,我们最初集中发掘为什么多样性(diversity)会对人有益处,这些益处哪些能跟庄同窗的团体阅历挂起来,但是普通的媒体和网络资料在这方面的讨论很泛泛,没有新意,为此我还帮她联络了康奈尔和芝加哥大学研讨比拟文明的教授,专门讨教这方面的成绩,希望能加深了解,但是最初的效果也无限。

此时我们逐步认识到这个切入点的成绩,不应该从最喜欢的食物动手,而应该从与美食相关但又是最深入的人生阅历动手,深挖“吃”关于庄同窗这样一个吃货,在两种文明间的挣扎与顺应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领会到的食物对文明交流的意义。

为此我们细心梳理了美食在她生活中的角色,以及这个角色随同她从中国到美国的纤细变化,又结合国际俱乐部美食节的大获成功,剖析了为什么美食能有这么大的魔力让不同文明互不看法的人关闭心扉,滔滔不绝。最初经过重复讨论,我们列出7个思索要点,在新的切入点上达成了共识,从食物的“地道”(authenticity)动手,开端了最初一轮的冲刺,这时曾经是9月底了。

10月,吃货的醒悟:Authenticity

经过数不清的电话微信沟通和数论修正,初稿终于在10月中旬成型,庄同窗开篇详细描绘了她对家乡正宗地道美食的思念,描写了她每次回家,跟着爸爸去菜市场买菜,回到家帮爸爸打下手,看爸爸烹饪的详细进程,活色生香,一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不晓得她袋子里卖的什么关子。

她想学一手当前可以本人在美国解馋,但是爸爸怜惜的提示,分开家乡的水土,在美国是做不出地道的家乡菜的,从此“地道”就成了“庄吃货”一个心结。

到美国后孤单和馋瘾是庄同窗的双重折磨,有一次她馋虫大发,就本人包馄饨,同时也约请住家妈妈来参与,住家妈妈发现馄饨和意大利的一种食物tortellini十分类似,由此聊到了各自小的时分跟父母一同包/吃饺子/tortellini的光阴,相谈甚欢,从此她常常和住家一同做饭聊天,不觉中想家的觉得淡了很多,异国家乡的孤单感渐渐消解了。

#p#分页标题#e#

她第一次认识到:或许她对食物“地道”的追求,其实就是寻觅一种家的觉得—“my pursuit for the authenticity in food is fundamentally the pursuit for the feeling of home”。

切身领会到食物的魔力,她萌生了在学校组织美食节的想法—学校这两年的国际生人数添加很快,但是不同国度的先生一直缺乏足够的互动。在她的组织下,各国的先生和本地先生做了各自的家乡菜,带到美食节来供大家品味。虽然不是韩国,瑞士,埃塞俄比亚,巴西,哥伦比亚的地道美食,但是美食节却大获成功,成为国际俱乐部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

大家围绕着食物大聊特聊,交流异国求学的阅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如庄同窗所愿,美食节不只缓解了大家的乡愁,更协助大家开端树立一个新的家庭,一个异国家乡的小家庭:“The Food Festival was a remedy for homesickness, as well as a start of home building”。

其实故事到这曾经根本完好,但是我觉得眼界还应该再拔高,经过一周的重复提炼,终于完成了最初一击,紧紧围绕“地道”和“水土”,从团体的阅历类比提升到文明的交流,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在迸发活力;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知识产权转化、技术转移等新的动能正在超越旧的动力,新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终文书写到:

“我能够永远不能用美国的水土烹饪出地道的家乡菜,但是这并无妨碍我在异国家乡发生地道的家的觉得”—“I may never find the authentic Chinese food on the American ShuiTu,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preclude the authentic feeling of being home”;

“我能够永远不可以完全了解地道的异国文明”—“I may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ity” of a foreign culture”, “但是这并无妨碍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窗们拥有共同的情感需求:了解与被了解,爱和被爱,彼此关联,互相认可。就像馄饨和tortellini,我们的个性也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牢记此在心中,无论到哪里,我们都会有在家的觉得!”—“Keeping this in mind, we are always home wherever we go!”

主文书的写作到此完成,此时离提早录取截至日期还剩下一周的工夫,整个进程继续了整整三个月!

11月的再醒悟

经过主文书“痛并高兴着”的历练,我和庄同窗的配合愈加默契娴熟,在上面一个多月里完成了诸多辅佐文书,从Emma Watso随着中国经济向消费型模式的转型, 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支付行业强劲的增长。n的新女权主义宣言,工程师摇篮的侦探小说,李斯特的钢琴合奏曲《钟》,到每月一换的房间规划,种族慢车(Shuttle of Race) 的课程设计等等,虽然任务量大,但总是灵感迸发,火花四溅,很过瘾。还有时常演出的我和她之间的删字练习竞赛,在百分之百坚持一篇文章内容的状况下,看谁删的精道,删的高效。

惋惜好景不长,提早录取的到来让这一切戛但是止。事先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把一个三磷酸腺苷(自然界最小的马达)的功率,转化成胡佛大坝的发电机,看看能供纽约市800万居民多长工夫的用电。她很兴奋但又很不甘愿的对我说:郭教师,这些想法就这样保持了吗?说假话,我也觉得惋惜,但是,但是,祝贺你拿到了梦想学校的录取,Mission Accomplished!

这段阅历(以及同时期指点淮北一中董雪等其他先生文书的阅历)对刚刚入行的我很重要,让我认识到文书的写作可以如此风趣,充溢发明性,也给我了很大的决心—you can do it, and do it well!

在后来和庄同窗的聊天中,她也谈到整个进程播种极大,发现文书居然还可以这样写—不只片面透彻的发掘了本人,而且关于美食和文明的看法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很好的训练了本人的思想方式,学会了一种学习办法—如何高效的应用周边的各种文献和人力资源,开阔思绪,提升本人,这对今后的学习协助会很大。

庄同窗还提到她与其他美国同窗交流分享彼此的文书,她羡慕母语同窗优美的文笔,而同窗们都喜欢她的故事,十分新颖,当她们看到关于胡佛大坝的计算数据时,更是蔚为大观。对此,我一点也不奇异。

致谢:几位家长曾给与本文建立性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