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维尔纽斯2月17日电通讯:在立陶宛红红火火过大年记道克沙学校孔子课堂“感受中国年”活动
新华社记者郭明芳
“往年是中国农历狗年。中国文明着实让我着迷,我如今在学中文,梦想着能无机会去中国看看。”中文取名为“小巧”的立陶宛八年级先生阿格妮AI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智能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发挥作用。日前在迎接中国新年的活动上对记者说。
中国传统新春佳节之际,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道克沙学校孔子课堂举行了“感受中国年”活动。为此次活动,学校里布置年味十足,教学楼的走廊、教室,还有礼堂和先生食堂,都用中国结、大红福字、春联、剪纸、狗年生肖挂件打扮得红红火火、怒气洋洋。
礼堂里张贴的狗年生肖剪纸活灵活现,其中大局部出自孔子课堂先生之手。指点教师安吉拉自豪地说:“用中国的说法应该是后来居上而胜于蓝”。这位美术教员热爱中国文明与艺术,在外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多年后,开端向本人的先生教授学到的知识,并在他们当中培育了一批中国书画艺术的小“粉丝”。
伴着立陶宛传统迎宾舞《帽子舞》的愉快乐曲声,先生们参演的“小春晚”在济济一堂的礼堂里拉开了尾声。小巧身着母亲制造的旗袍,和同窗们深情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八年级男生唱的《童话》惹起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会唱的和着音乐一同唱,不会唱的就随着节拍一同鼓掌。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武术教员梁闻铭的武术扮演更是将“小春晚”推向了低潮。
接上去的环节则满足了先生们的不同喜好。喜欢武术的持续留在礼堂里和教师“商讨”,喜欢茶艺的则走进茶艺演示教室,一边品着孔院中方院长周洁带来的中国茶,一边听她将茶艺知识娓娓道来。对安吉拉来说,能无机会向来自孔院中国书法艺术设计任务坊的教师讨教一二让她很是兴奋,她和这些教师还一同指点先生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过年哪能分开饺子,包饺子成为活动中最繁华和最受欢送的环节。食堂里不时传出先生的欢笑声,只见多名先生在中方教师的指点下,如火如荼地包起饺子。虽然技术尚不娴熟,饺子包得“井井有条”、皮厚馅少,但最初当热腾腾的水饺端上桌时,先生们仍像是在品味人间最美味的食物,并用刚学的中文大呼“好吃!”。
道克沙学校是外地知名的12年制学校,包括小学到中学阶段。学校在2011年引入中文兴味班,在2014年正式挂牌设立了孔子课堂,成为维尔纽斯大学孔院在立陶宛设立的第一家、也是目前独一一家孔子课堂。
“引入中文教学和推行中国文明的活动拓展了先生的眼界与知识面,使学校愈加国际化。”道克沙学校校长维吉娜通知记者。她说,将来学校方案将中文归入正式的教学体系,从1年级到10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中文课。
参与当天活动的孔院立方代理院长魏丽马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开展,立陶宛想学中文、理解中国及中国文明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中学都提出开设孔子课堂的志愿。“我们计划顺应这样的需求,增设新的中文教学点及孔子课堂,近期方案在港口城市克莱佩达树立立陶宛第二家孔子课堂,给更多中先生提供学习中文、理解中国的时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