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耶路撒冷2月19日电通讯:探秘以色列“火星沙漠研讨站”
新华社记者陈文仙 杜震
4天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地球”通讯信号延迟,在狭小“太空舱”内执行义务……听起来像不像一次太空之旅?其实这是以色列日前在沙漠中开启的“火星沙漠研讨站”项目,6名意愿者借此体验了“火星生活”。
这个火星沙漠研讨站位于以色列南部一片沙漠的腹地中。在这里,4名男性和2名女性“宇航员”在与火星极端类似的环境中停止迷信实验,探究人类如何在火星生活,这也是以色列初次展开火星沙漠实验。
火星沙漠研讨站是在以色列航天局支持下树立起来的一个火星模仿基地,其主体是一个白色的“太空舱”,虽然基地大小只要50平方米,但在一片穷山恶水中非常醒目。记者抵达这里的时分,6名“宇航员”身穿任务服走出“太空舱”,显得十分兴奋和冲动。
参与者之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核物理学教授盖伊罗恩在承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除了考验顺应才能,他们还需求实验如何让研讨站的模仿环境愈加逼真,让各种设备更能顺应火星环境,而他的次要义务是测算宇宙辐射。
记者理解到,这些意愿者的日程布置、饮食作息、通讯条件等都严厉模仿实践航天义务。比方他们与“地球”联络的通讯信号都要延迟10分钟。
这6名“宇航员”在执行“太空义务”时,既分工明白,又协调协作。现年39岁的瑞特索瑞克-阿伯拉姆维奇在火星沙漠研讨站次要担任三项迷信模仿实验,一是经过搜集岩石样本寻求火星上的生命,二是应用火星上的土壤探究在火星上运用3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三是孤立和紧张环境对宇航员的心思影响。
她对记者说,作为女性在“太空中”生活并没有觉得不方便,经过这次模仿,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狭小的“太空舱”里生活和在“火星环境”下任务,并梦想有一天可以真正登上火星停止迷信研讨。在她看来,这一梦想并不悠远。
其他4名“宇航员”的次要义务包括:“宇航员”居所即“太空舱”的建立、通讯实验、“太空菜单”研讨、“太空生活”记载,以及医疗救治等。
记者走进狭隘的“太空舱”发现,这外面积虽小,但是外部格式分工明白,次要分为三大区域。一是实验区,也是任务区,摆放着各种仪器;二是休闲区,这里有牛奶、饼干等食物,还养着一盆生气勃勃的绿萝;三是休息区,床的宽度和高度仅够一团体平躺,甚至翻身都有一定难度。
在“太空舱”左近,有两排平行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是火星沙漠研讨站的电力来源。另外,还有一个卫星接纳站,是“宇航员”与“地球控制中心”联络的重要设备。“宇航员”走出“太空舱”执行义务时,都要穿上宇航服、戴上连着呼吸机的头盔。
以色列航天局局长阿维布拉斯伯格在这一项目启动时表示,国际航天机构都在为“火星游览”做预备,努力处理将要面临的各种技术应战。他说,在这些应战中,以色列正在试图处理如何建造合适长途太空游览的宇宙飞船和发起机,并在研讨宇宙辐射对人体影响等成绩。
据理解,目前全球已有一些国度正在展开火星沙漠模仿实验,其中最大的火星沙漠研讨站位于美国的犹他州。以色列本月15日开启的火星沙漠研讨站项目,是该国展开火星沙漠实验的第一个阶段,接上去还将展开愈加普遍的相似实验,来自宇航员培训学校的先生乃至普通民众也将无机会参与其中,体验“火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