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2月26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微信大众号音讯,全世界大大小小约百个华埠,规模、建成工夫不尽相反,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见证着华人落地生根的历史,也保存着华人关于传统的传承。作为全美国规模最大的华埠之一,纽约曼哈顿华埠是美食地狱,是旅游名地,也留存着这里近200年的沧桑。
2018纽约华埠新春花车游行
戊戌狗年,大年终十。关于华人来说,不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年就算没过完。初十这天,2018纽约华埠新春花车游行退场,这个年,就过得更繁华了。
游行开端前,主办方美国昌盛华埠总会照例又在线路终点左近设了主席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大使、中国驻纽约副总领事邱舰、纽约州副州长霍楚、纽约州众议员牛毓琳、纽约市公益维护人詹乐霞、纽约市议员陈倩雯、曼哈顿区长高步尔等官员都下台致辞,为游行预热。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大使
章启月大使表示,“中国春节不光是华人的独享专有节日,越来越成为各族裔、不同文明背景人群共同欢庆的佳节。往年纽约春节氛围尤为浓重。纽约市曾经延续三年在公立学校设定春节假期,帝国大厦再次点亮中国色,哈德逊河畔再次绽放灿烂中国焰火,纳斯达克开市敲响新春钟声,林肯中心、世界金融中心“花园”四处举行中国新春庆贺活动,更不必说各个华人社区,华文学校举行的丰厚多彩的社区庆贺活动……纽约处处充溢了喜庆的“年味儿”!明天,纽约各族裔民众再次走上街头,共同参与一年一度的唐人街新春爱心花车大游行,分享喜悦,等待新春新气候。”
纽约市公益维护人詹乐霞
纽约市公益维护人詹乐霞说:“明天,曼哈顿华埠就是宇宙的中心,一切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谢谢你们敏锐的商业头脑,谢谢你们为纽约带来旅游的人群。往年是狗年,是代表兴隆的一年,是代表忠实的一年,大家春节高兴!”
纽约华埠新春游行已进入第19个年头,花车方阵越来越多,来看的人也越来越多。往年天公略不作美,游行全程下着细雨,但14辆花车、近60个方阵悉数上阵,一路上两旁民众也和今年一样的拥堵。
 
两百年来,华埠阅历沉浮,顺着这条游行线路,有不少值得铭刻的史料,也有引人入胜的趣事。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MOCA)馆藏部主任马越讲述了很多不晓得的华埠故事。
美华博物馆馆藏部主任马越
您不晓得的华埠街道名由来
勿街、喜士打街、坚尼路,除了这些游行经过的街道,华埠还有不少读来似乎有些“奇异”的街道名本次涌现的 AI、区块链和物联网热潮不同于以往,将对产业、社会和生活产生真正堪称“颠覆性”的变革。IT 技术人员需要全方位地“换脑”: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刷新,全面升级。字。马越主任说,华埠的每一条街都有相应的中文名,而且在华人中被用得相当普遍。
华人出租车公司培训司机的华埠中英文街道称号对照指南,下面包括超越100条华埠次要街道。
十九世纪最早的华埠只要三条街道组成:勿街、摆也街、披露街;到了二十世纪,华埠的边界扩展到北至坚尼街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服务业不再局限于规模效益,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成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革,为传统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天地。,东至包厘街,南至窝扶街,西至巴士达街。1965年,美国经过《移民和国籍法案》,向中国移民关闭大门,因而在七十年代当前,华埠便飞速地开展起来,到达昔日的昌盛。
从这张马越主任带来的对照表上不好看出,街道中文名大多是英文街道名的广东话译音。比方Mott Street的中文名是勿街,广东话的“勿”发音就是mo;也有一个街道有多种中文叫法的,比方Worth Street既可以叫“窝扶街”,也可以叫“和富街”,相比之下,“和富街”是添加了一些中文意义里的美妙愿望,但发音根本不变。还有一般街道是英文的中文翻译,比方Church Street“教堂街”。另外,有些街道不只有中文名,还有中文昵称,比方Mulberry Street的中文名是茂比利街,但也经常被叫做意大利街;East Broadway除了被叫做东百老汇,还被称作福州街;Division Street是地威臣街,也被叫做卖帽街;Eldridge Street叫作爱烈治街,昵称也叫鱼丸街……这些昵称都表现了这些街道的特征。
华埠还有几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比方曾路。曾16岁移民美国,硕士毕业后在间隔世贸中心两街之隔的纽约银行任务,专业工夫参与培训,拿到了急救资历证书,平常会在单位和家中各放一套急救包。2001年911事情发作的时分,他刚好去下班,在单位拿上急救包就参加了救人的行列,却再也没能回家,他的妈妈最初一次看到他,竟是在电视台现场拍摄到他救人的镜头里。曾的事迹震动了美国社会,人们尊称他为“真正的英雄”。2004年9月11日,摆也街哥伦布公园北面的路段,被命名为“曾路”来留念他。
曾路
#p#分页标题#e#除此之外,为留念对华人医疗效劳及亚裔教育有严重奉献的谭闽生,位于华埠的科特兰巷(Cortland Alley)被命名为“谭闽生道”(Honorable Thomas Tam Way)。为了惩处下士陈宇晖(Danny Chen)在军队中退役作出的奉献、缅怀并留念他在军中受优待而死,纽约市议会也经过决议,将伊丽莎白街位于坚尼街和摆也街之间的路段命名为陈宇晖道(Dannny Chen Way)。
您不晓得的勿街历史
每次华埠新春游行一开端,就是顺着勿街一路往南走。这条可谓华埠最中心的街道,是华埠来源和开展的见证。明天一路沿勿街走过,依然可以看到很多资深社团的百年牌匾,比方中华公所、李氏公所、鹤山公所等等。勿街上有很多著名的华人聚集地,比方位于66-68号的中华公所所在地,二战时期被东方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拍到过很多华人活动的照片,有华人印刷社、中文学习班、妇女重生活运动、为火线献血等等。
美国华人博物馆馆藏:妇女重生活运动会议合影(Carole Wong捐赠)。这张照片中记载的事情,就发作在中华公所所在地的楼前,合影背景是当年华埠居民获取国际外音讯的张贴墙。
位于勿街32号的综合商店,以前是华埠最具盛名的老字号“广源盛”。这个商店1891年停业,不断运营到2003年,不只是华埠百姓购置日常用品和外货的中央,还是大家休息工夫喝茶聚会的场所。依据美华博物馆的馆藏来看,很大一局部华人也已经用“广源盛”的地址,作为本人在美流浪不定时、和中国的家里人通讯的固定地址,所以这里还成了本地华人函件的分拣中心。
1919年的“广源盛”
勿街上的公寓有个有意思的绰号光棍公寓。《排华法案》时期,女人和孩子被留在了中国,华埠以男人居多。1900年,华埠7000名华人,其中女性不到200人。勿街111号就是这样一栋光棍公寓,这楼里住过一名叫甄灼荣的男性,他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甄灼荣
甄灼荣1911年出生于广东省的龙村,甄家有个传统,世世代代都将年老的男休息力送到西北亚、加拿大和美国打工。仅仅在北美,甄灼荣就有47位亲友生活在14个不同城市,大局部是在德州圣安东尼奥和亚利桑那州图森做生意。出国前,甄灼荣在广东家乡的一家综合商店做过职员,也已结婚有了孩子。孩子们需求吃穿、受教育,从老一代那里,他晓得在美国打工会比在老家做职员挣得更多,于是在1935年他24岁的时分分开了广东,到美国打工养家。那时分,他父亲刚刚在美国逝世,他的哥哥、堂兄、叔叔也都在美国,是时分轮到他出来了。由于排华法案,他不得不作为他叔叔Chin Ton的“纸儿子”(1906年旧金山大火烧毁档案后,冒充他人子女身分移民赴美的华人)到美国。
事先的“纸儿子”训练手册,教出境者熟背本人的“假身份”。
1936年,甄灼荣经天使岛出境,在海关关押了33天赋清关出来。他先在Jim Lee的洗衣店和华埠的餐馆打工,二战时期被征兵,在德州的沃斯堡驻军,做军中厨师,服役后回到纽约,住在前文中提到的勿街111号光棍公寓,持续在华埠餐馆做厨师。战后,他和中国的家人渐渐疏远,从他的通讯中,可以看到他虽然给妻子孩子寄过钱,却从未回过中国,渐渐地也和家人不再联络。1987年,甄灼荣逝世,光棍公寓里他的遗物无先人认领,于是被美华博物馆收作了档案。
甄灼荣的故事,也是一个排华法时期典型的中国移民故事。世世代代以来,不计其数华人为了家庭、也经过家庭的关系到美国,在新的世界追求更多的钱,或是不一样的生活,在华埠树立并完成了本人的迂回人生。
 
您不晓得的且林士果广场
#p#分页标题#e#走完勿街,游行到了一片开阔的区域大家耳熟能详的且林士果广场。且林士果广场也叫林则徐广场,这是源于广场上竖立着中华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雕像。这个广场还有一个名字,1959年被纽约市政府命名为“刘锦广场”,以此留念二战时期英勇牺牲的华裔军人刘锦。
刘锦又名刘国梁,美军中尉。他1918年出生于美国,军事学院毕业,在野战炮队退役,后调往空军,二战时期执行轰炸义务,表现出色,在1944年轰炸日军时殉职。1959年,修建师李锦沛受美国入伍军人协会1291分会的委托,为在二战中牺牲的刘锦设计了“华裔军人忠烈坊”,以此来留念一切在和平中牺牲的华裔军人,就伫立在且林士果广场上。之后,很多华裔军人的留念活动也都在这里展开。
美国华人博物馆馆藏:且林士果广场华裔军人忠烈坊留念911逝者活动
说完忠烈坊,它面前的设计者、修建师李锦沛也是一团体物。他就出生在勿街,后面提到的广源盛,便是他父亲李奕洽创建并运营的家族企业,所以他小时分就住在商店楼上的公寓里。
李锦沛
李奕洽
在美华博物馆的馆藏里,有一本百年收藏稀有图书,是1918年出版的《纽约华人名人录》。年仅18岁的李锦沛是被收录的华埠最年老的居民之一。事先,他曾经在纽约普拉特学院注册学习修建学。他的父亲李奕洽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以及中文学校出资人也被收录其中,都是做出过杰出奉献的在美华裔。
美国华人博物馆馆藏:《纽约华人名人录》(上文中李锦沛、李奕洽的图片,也出自此书)
除了华裔军人忠烈坊,华埠的很多餐厅、戏院也都是由李锦沛设计的,中华公所和安良堂的设计他也参与其中。1923年到1945年,李锦沛前往中国任务,在广州、上海、南京、宁波、常州等地设计了银行、医院、学校、公寓和基督教青年会等修建。作为吕彦直的助理修建师,他还参与了中山陵的设计和前期施工。2015年,美华博物馆推出了《中国风:修建巨匠李锦沛1923-1968作品回忆展》。展览之后,李锦沛的先人将大局部有关他的材料和珍贵设计图纸捐给了美华博物馆。李锦沛1968年逝世后,《中美时报》的头版标题简约地总结了他的终身:“修建师李锦沛为两种文明搭设了桥梁。”
您不晓得的容闳和他面前的历史
华埠还有很多像林则徐广场一样,以人名命名的修建和机构,比方华埠孔子大厦、华埠容闳小学、华埠孙逸仙高中等等。其中容闳的名字虽也被不少人理解,他面前的一段历史却未必被人熟知。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先生,也是首位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人。他19岁到美国,22岁入读耶鲁,1854年26岁获文学学士毕业回国。1870年,容闳建议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方案,失掉了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成立了“幼童出洋肄业局”。1872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12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均匀年龄只要12岁。容闳被命名为留美先生监视及清政府驻美副公使。由于美国政府的支持,这批幼童没能像李鸿章希望的那样入读军校,后来除了局部因病或私自留美的,其他幼童均被召回并授予职务。虽然这次留学运动未能如最后希望的那样完美成功,但也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比方内政官唐绍仪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容闳也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留先生先驱。
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生留念册中的容闳照片
回看这些历史,再看如今众多在美华裔,正由于有了更多像容闳、李锦沛一样努力于美中交流的人士,华人在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才会不时变大,而农历新年等中华文明,也得以走向全球。
 
您不晓得的华埠游行
华埠游行有着悠久历史,马越主任也给我们带来了各个年代,华埠新年游行的珍贵照片。
(文中图片均来自美国中文网微信大众号)
#p#分页标题#e#如马越主任在游行完毕时慨叹所说,“传统的新年游行带给我们浓浓的年味,带给海内游子家的觉得,也传达了华人的文明传统、习俗习气。游行还检阅了各行各业一年以来的播种,分享鼓乐喧天的欢乐祥和,以及表达对将来的美妙祝福。纵观华人在美的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年复一年,我们的文明传承,世世代代,经年累月。又是新的一年,我们就这样携手走过,为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游行,看不够纽约的年味,也看不够纽约华埠的历史和在美华人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