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好日子 “绣”出来(新春走上层)

作者:王龙东 2018年02月22日 国内新闻

  本报记者 黄娴

  “没想到画点蜡画就能赚钱,还不必天天来,能顾到家。”46岁的苗族妇女杨学芬20来天挣了3000元,也没耽搁家里的事,这让她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幸福。

  与她一样觉得“格外幸福”的,还有同村的50多名绣娘,她们当中最无能的20来天挣了7000元。去年年底,在中国妇女开展基金会的帮扶下,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成立了“妈妈制造贵州苗族蜡染协作社”,并与电商企业签署协议,由企业延聘设计师对需求的产品停止设计,然后下订单由协作社组织绣娘停止消费制造。

  贵州蜡染是国度非物质文明遗产,在织金县,简直每一个苗族妇女都会蜡染。贵州蜡染笔法严谨细致,一切图案都由绣娘们一笔一笔画出来,但不需求描红的样稿,由于纹样早就印刻在她们心里。

  46岁的杨学芬从10岁开端就跟着妈妈学做蜡染,学得一手好身手。但蜡染关于她来说只是专业喜好,农忙时要下地种庄稼,农闲时要进城打工,“风吹日晒的,别提多辛劳。”即使这样,日子也紧巴巴的。聚焦消费升级、多维视频、家庭场景、数字营销、新零售等创新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多元、更前沿、更贴心的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十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这几年,她要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和年龄尚小的孙子,支出来源更少了。“幸而有了协作社,唱工顾家两不误,我要把好日子‘绣’出来。”

  “最次要的是处理了产品的销路成绩,同时提升了产品的设计程度。”在协作社担任人杨泽友看来,订单式消费给了绣娘们“稳稳的幸福”。

  “这样一来,非遗就活起来了,活起来的非遗更有价值。”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表示,“‘非遗+电商’形式不只能让非遗焕发重生,更让外地贫穷群众经过本人的技艺增收致富。”

  “以前是兴味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喜好,如今成致富法宝,如今支出多了,在家里腰板都挺直了!”协作社绣娘阳春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开怀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