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时节,清晨5点,零下24摄氏度,吉林市火车站。列车长菅福林又将踏上一次征途,他所值乘的4343/4344次列车安静地停在一旁,班组列队划一。这列绿皮“小快车”穿行在吉林市到图们市的长白山区间,是许多居民赖以出行的交通工具。
火车头牵引着6辆绿皮硬座车厢,以最快80千米/小时的速度,钻山越水,见站就停。从1963年开行至今。成人最低票价2元,全程也不过30.5元。
检票、补票、烧锅炉,不时疏浚一下被冻住的洗手间,帮着旅客拿大包小裹,这是菅福林和同事们的日常任务,春运时分,愈加辛劳繁忙。
从头到尾跑一趟,至多要烧300公斤煤炭,菅福林和列车员们要挥锨几百次。烧锅炉是膂力活,也是技术活。水温太高压力大了容易坏,水温太低又不暖和,添煤太少不够烧,太多又容易闷住火。每隔一会儿还得用手用力儿摇一摇炉把,不让煤灰堵炉盘。
上车人多、下车人多,对别的列车来说,归乡客流是次要压力,而对这列“小快车”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年货”。“村民们进城推销,大包小裹特别多,我们帮着拿上拿下。”菅福林笑着说,“既是列车员,还是搬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运工。”
一趟趟在车厢里巡视,在客流小的时分突击搞一下车厢卫生,在客流大的时分叮嘱平安。绿皮车虽慢,车厢里却是有条不紊。
火车走走停停,载着沿线群众的幸福。春运时节,车厢里更是年味十足。56岁的田昌申住在蛟河市小姑家村,进出山坐火车是他的首选,坐火车到蛟河的车票3元,假如雇车出行,最低也得40元。
每到春节,田昌申就会愈加繁忙,他和妻子要赶在年三十前,坐火车到周边城市贩卖本人制造的粘豆包。1斤豆包4元,坐火车出一次山能带150斤,去掉车票还能剩下580多元。“过年包了800斤,能赚3000多元。”田昌申说。
“小快车”和沿线群众融为一体,不只是必备的交通工具,更成为生活中的符号。“儿子坐这趟车上大学,姑娘坐这趟车出嫁,如今我坐着这趟车去看孩子。”田昌申说。
上了火车就等于回到了家,看见列车员就像看见家人。大人单独乘车,大人和乘务员打个招呼,一路上平安担心。来不及买票的,先上车后补票也来得及。
让菅福林和列车员们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小站上呼啦啦下去几十人,细心一问,原来都是一家子来送亲,新娘穿着红彤彤的婚服掩隐在亲友中,显得有些羞怯。“火车就是咱送亲的婚车。”有亲戚一边笑一边大声说,给列车员发喜糖。
绿皮车是列“赔钱车”,却是一列民生车。2016年,这趟车运送了64万人次山里的旅客,票款收了不到24万元,开支却超越了60万元。
有一段工夫,沿线群众中传播着一则音讯:“小快车”赔本运转,能够要停运了。“大家都来问,我们就耐烦答。”菅福林说,“咋能停运呢?为了方便山区百姓,这车不会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