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记江苏省地质状况勘查院工程师、江苏省先进工

作者:金俊 2018年02月20日 国内新闻

  地质任务是经济社会开展的先行性、根底性任务,“三荣耀”、“四特别”肉体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任务者把青春、智慧和热血贡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就有这样一位爱岗敬业、艰辛斗争、默默贡献的工程师肖裕生,他二十八年如一日,践行“特别能享乐、特别能忍受、特别能战役、特别能贡献”的地矿人“四特别”肉体,谱写了一曲曲最美的“三荣耀”赞歌,被评为“江苏省先进任务者”。

  地质人的荣耀和艰辛

  肖裕生1965年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的乡村,怀着儿时想当一名工程师的愿望,他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1986年毕业后又被分配到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的前身江苏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毕业后能被分到省城南京任务,是件叫人想起来就来劲儿的坏事。但当他离开离南京有30多里的水文队报到时,心却凉了一大截。当他第二天再搭乘给钻机送资料的卡车颠簸6小时到200里外的工位置于山沟的偏远乡村凿井现场时,心里真是绝望到了极点。闪着冷光的铁塔、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以及和小腿一样粗的钻杆,满身泥浆、黑得分不清眉脸的钻工……他开端懊悔本人现在的选择。但当他看到老机长布满厚茧的手、后任技术员由于6个月没休假的疲惫、一个职工因得空探视出生已3个月的儿子而悲伤不已以及深井出水后山村近千名男女老少的尽情喝彩等局面后,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看法到了地质任务的荣耀,坚决了做一名地质人的信心。

  上世纪80年代末,野外施工机组的生活还非常艰辛,当一名技术员除了做好钻孔设计、仔细记载地层岩性及整理技术材料外,还得在农忙时节到钻机顶班。

  1993年,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地质工程师,任务重点也由现在的水文地质凿井转向工程地质勘察,在野外呆的工夫短了,但频率更高了,节拍更快了。在野外,他总是和工人同吃同住。夏天的帐蓬里炎热难耐,加上蚊虫的叮咬,让人无法入睡;冬天寒风刺骨,为了细心剖析岩土成份性状,他还是坚持用手去掰开岩芯,去捏、去搓那冰冷的石头。

  随着国度经济建立疾速开展,单位承接了少量勘察项目,不论是山区、沿海、外省或偏僻地域,肖裕生总是积极争取到条件艰辛、地质复杂的第一线。他每年有200天以上在工地渡过,广东的山区、浙江的丘陵、苏北的沿海滩涂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地质人的好学和英勇

  古语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在大学时,肖裕生学的是水文地质专业。毕业时正值经济转型期,单位的方案性、指令性义务少了,情势迫使单位转向岩土工程市场。事先懂工程勘察的技术人员较少,经历也不多,为了尽快顺应专业的需求,肖裕生白昼在工地上任务,早晨回帐篷或宿舍后翻开随身带的标准、手册、教科书学习,常常不知不觉地学到深夜才休息。他恶补了少量土力学、地基根底等相关专业知识,遇到困难和成绩,及时向有经历的技术人员讨教。地质任务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任务,在野外工地他亲身入手,察看岩土的成分、构造、特点,获取精确的原位测试材料,回到室内与土工实验材料比照剖析。经过积极理论、刻苦研究,几个项目上去,他很快掌握了工程勘察的要求,成为了单位的技术主干。

  回想起刚任务时的场景,他愈加兴奋不已。事先原地矿部引进了两台飞利浦静力触探仪,其中一台配给了江苏省水文队,这是一台具有国际抢先程度的原位测试设备,构造非常复杂。在上海某重点工程运用时,由于操作不当发生毛病无法测试,现场人员又看不懂全英文的阐明书,联络等候消费商工夫又不允许,队指导把他调去救急,操作手册厚厚一本300多页,他的英语才能也不是很好,但面对指导信任,现场人员等待的目光,他没有畏缩,而是翻开带来的两本字典,关起门来潜心研究,硬是用三天三夜工夫啃下了这块骨头,找到了成绩所在传感耦合毛病。当电马达再次响起、明晰的曲线颠簸输入、现场的甲方代表伸出大拇指时,他的眼睛曾经有力睁开。

  除了擅长研究,他的临危不惧也是有目共睹的。1989年夏天,江苏省长江第二通道(江阴长江大桥)勘察开工,他被抽调到项目组担任技术员,长江江阴段水深流急,潮差近4米,又适逢汛期和台风时节,地质条件复杂不说,施工难度更令人无法想象,这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耐久战。在江中,看上去很大的钻探船遇风浪颠簸起来就像一叶小舟,简直一切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呈现了晕船晕浪反响,甚至呕吐,四肢有力。来现场反省任务的指导对他说:“小肖,我看你顶不住了,到岸上去吧。”他打起肉体说:“在项目组,我年老,我能挺住。”在风急浪高的时分,他总是咬紧牙关,强忍着恶心反响,不耽搁施任务业。夏去秋来冬又至,这一挺就是半年多,大队终于完成了三条比拟线路的全部勘察。在大队举行的庆功会上,业主的现场代表说:“我们找了许多家有水上勘察经历的队伍,他们都望而生畏,是你们克制困难把这个项目完成了,了不起。我们就是要和你们这样的队伍协作。”1991年,该项目取得地矿部优秀勘察效果二等奖。

  地质人的据守和实干

  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地质工程师。“合格”一词看似复杂却字字千钧。

#p#分页标题#e#

  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师,除了要面对任务的辛劳,还有生活的贫寒。刚任务的时分,他工资只要100元/月,而事先的苏南地域乡镇企业正蓬勃崛起,一些亲友和同窗都劝他改行做生意,一年成个万元户不是成绩,他没有动心。1994年单位分房,他因拿不出团体需交纳的25000元房款保持了,一家三口挤在粗陋的宿舍,他没有灰心。1998年~2003年,很多其他零碎的勘察设计单位改制,几位熟识的老总给他收回加盟约请,许愿年薪20万以上的时分他没有坚定,而是选择了据守在原岗位,并且一守就是28年。

  1998年他担任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站勘察的项目工程师。南京站是地铁一号线建立的重要节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在火车站四周施工,车流、人流、物流等极为冗杂,各种地下管线密如蛛网,种种不利条件迫使他对勘察方案停止了十屡次优化,“见缝插针”、“螺丝壳里做道场”成了事先唯一的处理途径。白昼他带着相关技术人员穿广场、越铁轨、钻树林、走小巷,调查每一幢修建物的根底类型和埋置深度、每一处(矿)井坑提醒的能够岩性,和物探人员一道布置测线的最佳走向,比对钻孔岩芯;早晨他还要汇总所获的各种材料,制造实践资料图、岩性散布与结构迹象剖析图,将每一点滴材料和设计方案对照剖析,确定第二天的任务重点。

  整整一个月工夫,虽然身在同城,但他除了回家取了一回换洗衣物,都是吃住在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只弄清了任务区复杂的水文工程与环地步质条件,而且据此发明性地提出了超前地质预告、管棚支护穿越既有铁道路等建议,在前期的设计施工中被逐个运用。在庆贺南京站东井亭区间洞通的典礼上,地铁公司指导说:“是省工勘院出色的勘察任务,确保了南京站站这一重要节点的完成,降伏了这只拦路虎。”2005年,该项效果被评为建立部优秀勘察二等奖。

  南京地铁3号线滨江路站五塘村站区间处于南京慕府山丘陵石灰岩地带,属典型的岩溶发育区,溶洞大小不等并有长江断裂、老虎山断裂等多条断裂、破碎带交叉。假如不精确查明地质条件,将大大添加隧道施工难度,添加空中坍陷、修建物倾斜、地下管线开裂等风险。

  肖裕生作为项目总工,面对新的困难毫不畏缩,冒着盛夏严冬,爬山过壑,调查岩溶特征、追索结构踪迹。石灰岩内溶洞散布复杂、规律性差,只用惯例的钻探无法查明,对此他查阅了少量岩溶地域勘察和施工办法材料,援用了当今较先进的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孔内层析成像(CT)等物探办法综合勘查。由于地处城区,路面沥青厚度大、地下管线多、交通流量大,对物探测试搅扰也大,影响数据的精确性,为此肖裕生和同事们一同应用夜间12点到清晨4点绝对安静的时段停止探测,延续任务了十多个夜晚。针对空中各种搅扰的要素对材料的影响,他没有从书本照搬公式,而是先经过几次现场实验比照,总结出本地域的特点后,对数据信号停止了合理的滤波和偏移处置,尽能够消弭外界搅扰影响,找出了隧道区岩溶的特点和规律,为如期、优质地完成这个重点民生工程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肖裕生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厚的勘察经历博得了南京地铁公司的信任。自南京地铁2号线起,受地铁公司的委托,他掌管编写了《南京地铁勘察任务要求与办法》、《南京地铁勘察技术任务规程》、《南京地铁勘察大纲和报告编制内容与要求》、《南京地域第四纪地层一致分层办法》等技术文件,还撰写了《南京地铁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成绩与改良》等多篇论文。

  一分耕耘、一分播种。因表现突出,他取得了2000年“江苏省地矿厅先进科技任务者”、2003年“江苏省地矿局先进任务者”、2003年“江苏省疆土资源零碎先进任务者”(市级休息模范)、 2010年“江苏省地矿局先进任务者”、2011年“江苏省先进任务者”、2011年“首批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师”等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只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荣誉属于大家。”

  地质人的贡献和无悔

#p#分页标题#e#

  选择了地质任务就意味着选择了贡献和牺牲。1994年5月,江苏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土建施工进入了关键阶段,肖裕生承当勘察的B标段软土地基处置成了横亘在施工人员面前最大的难题,作为勘察代表,肖裕生停止现场效劳。为了取得理想的处置办法,使建成后的地基沉降量最小,他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做起了实验:灰桩搅拌、碎石桩、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塑料板排水……一遍又一遍,实验数据重复比照,忙得不亦乐乎。事先正是农忙时节,江南快要进入梅雨期,他老家人手少,父亲身体又不好,母亲一团体料理全部农活。眼看着快到手的麦子要遭雨淋,秧苗又要移栽,60多岁的母亲到离家缺乏20里的工地想要肖裕生请假回家帮几天。但当母亲看到一身灰土满手泥浆、黑得快认不出的儿子时,想说的话又咽了回去。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他心中悲喜交集。

  地质任务活动分散、终年在外的特点,决议了“大家”与“小家”不能两全。在两者抵触的时分,宠爱地质事业的肖裕生总是听从任务、保全大局。结婚20多年来,肖裕生很少有完好的星期天,简直没有陪妻子逛过街。即使女儿出生,他也只在妻子身边呆了3天。孩子小时他终年在野外,对家人照顾很少,当孩子大点了,他任务又十分忙,不断到高中毕业,肖裕生只带女儿去过几次公园,辅导孩子学习的工夫也很少。

  2008年5月12 日,四川汶川发作了特大地震,形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富损失。作为一名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地质工程师,他深知特大地震后带来的往往是要挟人民生命财富平安的地质灾祸。2009年,他自动请缨到绵竹地域清平乡参与地质灾祸防治任务。作为援建组成员,他没有坐在室外调看材料,而是带着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实地勘测。2009年12月27下午,刚回到帐篷的他接到妻子一个电话:“妈妈早上摔了一跤,正在医院……你尽量回来。”他的心越揪越紧:“母亲80多岁了,会不会有什么三长两短?”但思索到事先正是灾祸地质调查与防治方案确定的关键时辰,他还是决议留在现场持续任务,只是在每天任务完毕后,经过电话讯问母亲的病情。

  关于亲人,肖裕生满怀愧疚,他没有给家人富足的生活,却给了他们终年的牵肠挂肚。但28年来,他播种了满满的肉体财富,领会到了不时追梦和无悔付出的高兴,也博得家人和全院干部职工的高度一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