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武汉科技大学机器学院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田"

作者:王楠明 2018年02月17日 国内新闻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打造创新人才培育“实验田”

让先生成为“双创”时代的侥幸儿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7楼的“创新工场”,从早到晚简单来说,创业有四步:一创意、二技术、三产品、四市场。对于停留在‘创意’阶段的团队,你们的难点不在于找钱,而在于找人。”结合自身微软背景及创业经验。繁华特殊。走进其中,常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先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生,或围着办公桌讨论,或在车床、铣床、数控机床前加工,或用3D打印机打印零部件做拼装。 

  “这里不只有各种设备,还有教师和学长的耐烦指点。”先生夏华梁说。他平常就喜欢摆弄机械零件,没课时简直都“泡”在“创新工场”里。 

  这只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创新人才培育“实验田”的一个缩影。 

  2013年终,机械学院作为武汉科大的教改特区,率先提出将大先生创新才能的培育,贯串于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中。 

  为了给先生设立“创新工场”,机械学院专门腾出了办公场所,两年投入150多万元购置机械设备和资料,3年投入60多万元赞助、奖励先生请求专利、参与竞赛。 

  用院长曾良才的话说,“培育创新人才,必需要有从事创新活动的平台”,“还要舍得花本钱”。 

  “抬头族”的头抬起来了 

  “一栋大楼失火了,消防人员无法接近,我为数亿中文用户免费提供海量、全面、及时的百科信息,并通过全新的维基平台不断改善用户对信息的创作、获取和共享方式。们设计的机器人灵敏地爬上一级级楼梯进入火场,经过车载摄像机传回现场图像。”2012级机械工程杰出工程师班先生杜丽站在讲台上,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解说爬楼机器人的构造和功用。 

  杜丽讲完,同窗们接二连三地提问,有的还直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和她争论。 

  为了让先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机械原理”课教员侯宇让先生们自在分组,运用实际知识,设计本人感兴味的东西,并用任何方式展现,“比比谁的最有创意”。 

  课下,先生们都不甘逞强,查材料、搞设计、做课件,忙得不亦乐乎;课上,台上在演讲,台下忙“挑刺儿”,氛围特别活泼。 

  “先生们的创意让我惊叹,参与的热情也出乎我的预料。”侯宇说,“课堂没有了‘抬头族’。” 

  研讨课堂激活了先生的创新认识,许多“金点子”应运而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杜丽学会了用专业实际准确计算无动力小车车身和轮子的质量比例,设计制造的小车获全国大先生工程训练大赛二等奖。 

  研讨课堂也带给教师们不小的应战。“先生经过课下学习,理解了少量前沿信息,课上会提出各种成绩,教师们需求花更多的工夫备课才干应对。”侯宇说。 

  在明白要求主干课程必需展开小班研讨的同时,机械学院将研讨课的课时费进步20%,还专门筹集36万元资金,建立9个以先生为中心的公用教室,打造有利于研讨的课堂环境。 

  如今,像这样激起先生创新思想的研讨课堂,在机械学院屈指可数。 

  本科生享用研讨生“待遇” 

  往年3月,机械学院大四先生高旭峰去北京参与中科院研讨生复试。当面试教员问及参与过什么竞赛,做过哪些科研时,他拿出了全国大先生工程训练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先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湖北省物理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请求专利10项、宣布论文3篇的材料侃侃而谈,取得考官们频频摇头。 

  谈及本人的生长,高旭峰说:“导师的指点,让我的创意变成了一个个效果。” 

  在机械学院,各班班主任均由专业教师担任;“杰出班”“产业班”“精益班”等试点班实行导师制,5名先生配一名导师;一切的办公室、实验室全天开放,先生只需有想法,就可以找导师交流。 

  大二时,高旭峰萌发了请求专利的想法,但担忧“这么矮小上的东西,本人搞不定”。班主任李公法得知后,一再鼓舞他把创意清楚表达出来。 

  请求第一项专利时,李公法帮着高旭峰重复修正,并联络了专利代理机构。专利的成功获批令高旭峰灵感不时喷发,他先后开收回“空调过滤网清洗安装”“水果套袋自动撑袋安装”“自动洗鞋机”等8项专利。 

  在和队友备赛“全国大先生机器人大赛”时,高旭峰团队的机器人频频呈现毛病,急得大家团团转。他们求助于学院教员曾镛,并在曾镛的建议下,将轮子和电机之间的6根控制线改为两根,不只处理了毛病,还大大进步了准确度。 

  面对先生的讨教,教员们虽然有求必应,但并不直接通知答案。 

  高旭峰和队友们设计的“对打机器人”在室内运转良好,搬到室外却文风不动,重复揣摩也查不出缘由。一旁观看的教员拿过一块纸板挡在传感器上,机器人转动起来。大家豁然开朗,为机器人改换了光纤传感器,彻底处理了成绩。 

  在机械学院的办公室、实验室里,常常能看见教师给先生“开小灶”。“我们的本科生享用的是研讨生待遇。”高旭峰说。 

  “双创”时代的侥幸儿 

  创新才能培育的效果不言而喻。近3年,机械学院先生取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273项,请求专利73项,5人成功进驻学校大先生创业基地。 

#p#分页标题#e#

  夏华梁与同伴在“创新工场”里捣鼓出了“便携式多功用机械原理机构演示仪”,并带着仪器参与了第六届全国大先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包括众多知名高校参赛队的200多支队伍同台竞技,最终取得一等奖。 

  与夏华梁同年级的丁完全,应用学院购置的3D打印机自学根本原理和构造,并从网上买来千余元的零部件本人组装了两台,大大降低了购机本钱。大四时,丁完全成立了武汉纬度空间文明无限公司,用3D打印机帮客户将创意变成实物。运营4个月,公司月均营业额已达1.5万元。 

  杜丽所在的班级,因实际根底扎实、创新才能强,8人保送或考上研讨生,其他22人于往年4月初之前全部失业。 

  而在毕业季的匆忙中,高旭峰延续收到了3个喜讯:应聘的3家单位先后投来了“橄榄枝”;以专业复试第一的成果被中科院录取;请求的第七、八项专利收到了“经过”的回复。面对喜讯,高旭峰并不不测。“在我们学院,像我这样的先生多着呢。”高旭峰说,“学院施行的创新人才培育,让我们成了‘双创’时代的侥幸儿。” (通讯员 程毓 记者 柯进)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