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旧事记者秦怡 摄影报道
走进成都蒲江县长秋山,弯曲迂回的林间公路在空谷幽静间延伸开来,与周围的层峦叠翠相映成趣,宛如国画中的水墨丹青。沿着这条林间公路不断往上,当季的柑橘犹如星星点点的彩灯,装点两旁的村落。
长秋乡背靠长秋山,在这个森林掩盖率高达51%的山区乡,柑橘、柚子等果树是次要的经济作物,也致富了一批村民。网络冲击下,把家乡特产与电商结合起来致富的年老人也不在多数,19岁的李丹就是其中一位。
2月9日,间隔春节还有几天,李丹正在任务时里忙着挑选、分装,给客户订的柑橘备货,记者在订单上看到,近的有大邑、邛崃,远的到北京、江苏等地,再远的还有辽宁、内蒙古等地。这个近两百平的房子被她改成了“电商任务室”,一楼用于分装柑橘,二楼用于储藏货物。眼下正是柑橘的播种季,李丹也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歉收季过来,她的脸上挂着满满笑意。
19岁少女创业卖耙耙柑
电商销售一天要卖三四百件
圆脸上还挂着婴儿肥,架一副黑框眼镜,纯熟地处置着柑橘地分类和包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19岁的女孩,曾经从事电商销售近两年了。
李丹是长秋乡高韩村人,大专毕业后回到蒲江任务,先后在两家电商任务时磨练。2016年8月,刚刚过完18岁生日一个月的她决议给本人送一份“成人礼”自主创业,“我那会儿积聚了几个客户,我觉得应该出来打拼一下了。”
积聚的客户资源并不多,但18岁的李丹执着地置信,“我不想给他人打工,就想给本人发明点价值。”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她把任务室选在了长秋乡,“我们家乡盛产柑橘,卖得很好,回来创业也想给家乡做点奉献。”
李丹经过网络,卖起了家乡的水果,从柚子、到猕猴桃、再到耙耙柑,网络另一端的食客,总能经过李丹吃到长秋乡新颖的水果。
创业路上也不总是好事多磨。2016年双十一,李丹卖出的水果,由于快递挤坏的缘由赔款不少,“两万块钱的起步资金,赔得只剩四千块了。”等耙耙柑上市时,这四千块就成全部的周转来源。
不怕风险,这是李丹创业的真实写照。客户资源不多,就依托互联网拓展;销路不好,就薄利多销,“一箱五斤的耙耙柑,就赚五块钱。”寄往西南三省的柑橘,往往面临更大的快递风险,“他问我敢不敢发货,有啥不敢的。后果耙耙柑顺利抵达了,我就赚钱了。”
往年2月,李丹的耙耙柑曾经积聚了一批波动的客户,均匀一天要卖出三四百件,存款买了个车还存了一局部,“年后我们预备挑个开阔的中央,注册个电商任务室。”
做实验 改果树 保证质量
他自学成才成种植“专家”
假如说销售是长秋乡柑橘产业通往市民餐桌的殊途同归,那么种植就是保证这道“大餐”美味的基本。
重新村通往长秋山的沿路,村民们栽种的柑橘树装点着两旁的景色,也是他们致富的保证。山腰再往上,王成的果园尤为注目,之所以把果园选址于此,一方面由于这里已经是王成的家,另一方面,高海拔对柑橘的长势也更无力,“这里温差大,果子经得起考验,含糖量也高。”
种植柑橘已有二十多年经历的王成,是村民们眼中的“种植能手”,“我就是特别爱做实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成就开端种柑橘,眼瞅着他人家的柑橘树产量几千斤,还卖出七八毛的低价,他疑惑不已。为了破解自家与别家的差距,他就买来柑橘书自学,柑橘树怎样修剪最迷信便是从书中学来的道理;高改柑橘树时,为了检验差别,他把长在同一片土壤的柑橘树用来做实验,检验高改对柑橘的影响,“必需是异样的土壤环境,不然看不出差别。”
深耕柑橘种植,曾经让王成变成了“专家”,“这么多年种柑橘树,我没吹过亏。”他通知记者,在蔬果环节就要对柑橘停止全体掌握,“果子不是越多越好。”他说,柑橘树的后果时,后果的部位不一样,含糖量也就不一样,“越接近树干的果子,生命力越旺盛。”因而,他在这个环节便会对果树停止修剪,尽量保存含糖量更高的果子。
#p#分页标题#e#“给一切有种植需求的村民提供更好的种植培训和效劳,也是我们目前在做的事。”长秋乡古佛村支部书记覃素蓉通知记者,为了让村民在柑橘产业大放异彩,村里目前也在探究更好的效劳,譬如电商培训、种植效劳等都在其中。
种植端和销售端端两轮发力,也让柑橘产业成为蒲江县长秋乡的一张名片。2017年,包括耙耙柑、丑柑在内的柑橘种类种植面积共达一万六千亩,产量共达三千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