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运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发送给冤家或分享到冤家圈。
图文有关
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政务App,其建立、开发都不能是抱着尝p鲜、赶时兴或充政绩的心态,不能是对“互联网+”概念的叶公好龙。
下载了40多款政务软件,近二分之一都无法正常运用;这些软件评分普遍偏低,下载用户也很少,有用户点评“有本领不要经过单位必需下载”;其中,山东省政务效劳软件频繁闪退,福州晋安区政务软件上的资讯点击一次阅读量却添加10屡次;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直指,超越40%的省部级机构单位的政务软件存在各种链接失败、兼容性差等成绩……
日前,央视以《手机上的“抽象工程”》为题,聚焦了少量政务App运用难的景象。耐人寻味的是,记者联络山东政务效劳软件的主管部门,涉事任务人员竟回应:这款软件办不了事,操持不行、申报都不行,谁通知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
“谁通知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的“雷语”,确实有些逆耳和反逻辑政务App的功用,当然得指向“办事”,否则要之何用?但这却道出了很多政务App不堪“大”用的为难理想。
现实上,局部政务App Bug一堆、形同鸡肋的情形,已非初次曝光。只不过,这次央视的报道,以更多的样本出现出了政务App鸡肋化的普遍和严重。
这么多政务App,从挪动端的便民工程变成手机上的“抽象工程”,殊为惋惜:原本这些意在搭挪动互联网“慢车”,打着“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口号的政务App,承载了政务效劳与时俱进的期许,其开发和维护也消耗了不少公帑。如今却沦为挪动版“僵尸网站”,成为摆设式存在,这是对公共投入的糜费,也延宕了公共效劳的渠道拓殖时机,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鉴于此,显然有必要像管理“僵尸网站”那样,管理手机上的“抽象工程”。对各中央、部门而言,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政务App,其建立都不能是抱着尝鲜、赶时兴或充政绩的心态,不能是对“互联网+”概念的叶公好龙,而应该归入政务信息化工程建立的大盘子中,打形成公共效劳的平台延伸、政府抽象的展现窗口。
针对不少政府网站僵尸化的病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展开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2016年则以季度抽查通报为抓手展开全国政府网站常态化监管,2017年5月份还初次发布了不合格政府网站责任单位和人员的问责状况。就在前不久,国办函〔2018〕12号文还要求,政府网站不合格或整改不到位,将被问责,问责状况按季度统计,每年1月31日前集中公示。
正由于对“僵尸网站”的从严管理,包括整合、清算和标准,北京市去年底就提出,到2018年底,在各项效劳“提质不减量”的前提下,把全市10为数亿中文用户免费提供海量、全面、及时的百科信息,并通过全新的维基平台不断改善用户对信息的创作、获取和共享方式。42家各类政府网站精简90%以上,只保存80多家;有些中央官员,如海南儋州市商务局长,还因政府网站“首页临时未更新”而被立案审查。
对那些鸡肋化的政务App,或许也该有零碎化整治:对其停止必要的抽查、普查,并跟政府网站那样归入绩效考核;针对那些连区县一级、基层部门都下马App项目的状况,强化共建认识,该整合则整合。而关于不合格的政务App,该启动问责的也不应模糊。
总之,不能任由手机上的“抽象工程”毁政府抽象的状况持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