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进犯版权者越不过雷池
近日,一场关于“洗稿”的争端在自媒体江湖惹起了轩然大波。两位在自媒体写作圈颇有影响力的“大V”针锋绝对、隔空互怼,揭开了新媒体写作乱象的一角冰山,也让网络版权维护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从以前在线下买卖盗版书、盗版光碟,到明天点点鼠标就能“搬运”别人的智力效果——进犯版权的困扰由来已久。尤其在知识共享时代,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知识与信息的活动,也为盗版侵权、剽窃抄袭翻开了方便之门。
这扇方便之门让版权进犯更便捷、更隐秘。比方有些拥有海量用户的新媒体平台,借助技术手腕自动抓取别人的旧事作品,既未取得受权,也不标明来源,打着“转载”的幌子,大行侵权之实。再如剽窃抄袭,除了大段摘录、整篇“拿来”,不少网络写手以洗稿为能事,从微调表述方式、改换段落顺序、改动句式构造,到自创文章框架重填内容,洗稿的手腕五花八门,“手艺”出神入化;更有甚者,在网络文学界,一些写手借助“写作软件”竟能束缚大脑和双手,经过东拼西凑自动生成小说,然后坐收财源滚滚……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些原创的“搬运工”依托一双无耻的剪刀手,大发不义之财。试问,假如剽窃就能赚钱,谁还会安心搞原创?假如相同也能博得名誉,谁还会锦上添花?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盗版侵权、剽窃抄袭让投机者获益,让原创者寒心,进而“劣币驱赶良币”,净化着整个行业的生态。仅以在新媒体圈习以为常的剽窃而言,以后一篇篇经过面目一新、偷梁换柱的大作充满着网络空间,看似内容的消费力绝后弱小,各类资讯日益丰厚,实则同质化严重,叙事反复、观念相同,种种病态让人不胜其烦。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网络版权进犯、剽窃抄袭屡见不鲜,成绩次要出在哪?一言以蔽之,肆无忌惮。抓取别人内容不费吹灰之力,即使被抓个正着也不会赔出痛感;一些抄袭行为绝对荫蔽、“巧妙”,即使被原作者死磕,也不会声名狼藉。比方去年腾讯起诉昔日头条,法院判决后者构成侵权,287篇涉案文章共获赔偿27万余元——这个数字相比于庞大的广告、流量收益而言无异于九牛一毛。正因而,很多平台、团体成为抄袭侵权的惯犯,他们关于侵权如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甚至还理屈词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怎样办?进步守法本钱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法律的震慑力。在立法层面,以后版权维护力度、精密度,尚未完全跟上新媒体的开展脚步,版权维护仍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仍有不少破绽可钻,对此要进一步厘清边界,明晰规范,同时进步惩戒力度,优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在迸发活力;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知识产权转化、技术转移等新的动能正在超越旧的动力,新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化维权流程,处理维权周期长、惩办执行难等成绩,让侵权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另一方面,要壮大维权利量。在监管方面,无妨进一步强化平台责任,倒逼技术晋级。目前知乎、微信大众平台已尝试“维权骑士”“原创维护”等机制,但面对花式创新的侵权手腕仍需不时晋级技术,创老手段。此外,在维权方面,可以向行业协会等组织借力,比方旧事版权维护可以树立版权维护联盟,支持成员维权,提升媒体在旧事作品版权范畴的话语权和主导才能。当然,壮大维权利量还要做好版权理念的呵护与培育,鼓舞更多读者、平台用户自发地比对相同内容,揭露侵权、剽窃乱象,让版权维护成为一种全民认识、全民举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基本”。版权维护的面前是鼓舞原创、赋予知识以尊严的价值追求。互联网不是版权维护的“法外之地”,而应该是版权维护的重地。让版权维护进一步释放潜力,要从法规约束、技术辨认、行业自律等多方面着力,为网络内容创新保驾护航,为优质内容消费提供更好的环境。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