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摇身一变”,具有了神奇的保健成效,许多老人何乐不为低价购置。老年人为何容易上当?“坑老保健品”的监管难在哪里?请看记者调查。
看骗局
“忽悠”式推销、赠送礼品,诱惑老年人非感性消费
“大家说,年岁大了什么最重要?对,是安康!”早上7点钟,村湾小广场曾经人声鼎沸。一个男青年举着话筒,向坐在简易塑料凳上的30余名老人大声喊话,旁边还有两名中年男子站在场外警觉地环顾周围。
这是日前发作在湖北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的场景。近年来,地下推销保健品成了该村的罕见事。
这一回,卖的是“电磁疗内衣裤”,听说穿上能治风湿病、糖尿病、缓解腰酸腿痛。男青年并不急着推销产品,而是先跟老人们拉家常、谈养生。近一个小时里,他从中华孝道谈到迷信前沿,时不时与老人们互动并赠送礼品,现场掌声不时……很多人当场就要交钱拿货。短短十几分钟,24套“电磁疗内衣裤”便销售一空。
76岁的舒老汉买完东西正要分开,撞上了赶来找他的小儿子。小儿子生气地责备推销者“诈骗”,并拿出手机预备报警,却被暴怒的父亲拦了上去。
记者在国度企业信誉信息公示零碎上发现,该“电磁疗内衣裤”的消费、销售公司并不存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相似商品在一些网店上单价只要不到40元,卖给老人的价钱却是每套120元。村支书陈细庆曾召集年老人闭会要求避免自家老人受骗,甚至还报过警,无法“卖家买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警方调查简直没有实践成效”。
家住上海的小缪有着异样的无法:家里年近80岁的老父亲最近为了买一台6万块钱、号称德国出口的保健仪器,向老伴要3万块付了首期,还找子女借钱。“但是我妈懊悔了,说钱拿不回来就跳楼!”后来经过重复交涉,这家公司总算退回了钱款。“我真是搞不懂,他也是大学毕业,怎样就那么轻信骗子?”
日前,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讨所与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来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越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感性消费保健品倾向。据引见,去年上海市消保委合计受理保健品赞扬375件,同比上升2.2%,触及金额300余万元,但保健品赞扬数量仅占赞扬总量的0.32%,且大局部是子女赞扬。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说,老年人维权认识较差,发现受骗,也大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无疑滋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识套路
设置“温顺圈套”,构成肉体依赖,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一场场保健品骗局中,老人为何屡屡何乐不为被“忽悠”?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示过老人不要受骗,但效果并不理想。购置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任务职务等有关,与年龄、安康情况和与子女密切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疾速进步。如在61—65岁老人中,此比例为28.7%,但80岁以上老人则到达95.2%。
专家以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招致随便被骗子“拿下”。即便是具有一定文明程度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思防线容易被攻破。
在湖北鄢城派出所便衣大队队长程兴强看来,立功分子竭力营建的“送暖和”气氛,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顺圈套”。“相比于远在家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恤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供认受骗上当。”
湖北通山刘家岭村保健品盛行的现状,在乡村较为普遍。刘家岭村很多年老人都在外打工,离乡千里,只要老人留在家中。日常生活的单调、肉体世界的充实等要素给了保健品推销者乘虚而入的时机。大城市也有相似的成绩:子女素日任务忙碌,而老人们生怕影响孩子任务,生了病也不敢通知家人,而是寄望于所谓的保健品。等到上了当醒悟过去,惧怕“丢面子”或许担忧给子女添费事,也不愿报案。
骗子们“拙劣”的骗术,也是让老年消费者防不胜防的重要缘由。
程兴强向记者再现了一个诈骗团伙的行骗进程:2016年12月8日,田某某一伙人以举行感恩活意向老年人送暖和的名义,发放传单将上百名老人引至宜城市汇友宾馆会议室,冒充养生专家的身份,向老人们宣传保健知识,并推销所谓“宜兴紫砂杯”“虫草保健品”等少量廉价保健品,并承诺第二天参会将全额退款,等于赠送。老人们第二天收到退款,就愈加信任该诈骗团伙。一周后,该团伙向老人们推销标价500元的怀表和标价1200元的“奥克斯空调”,现场有60余人交钱拿货。第二天,等着退款的老人们离开宾馆,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经警方查证,老人们所买的“奥克斯空调”只是市场价150元的暖风机,怀表则是无消费厂家、消费日期和消费地址的“三无产品”。
程兴强引见说,这是一种罕见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战略,可以说是“放长线钓大鱼”。不法分子往往打着“送暖和”“关爱老人”的旗帜,赠送日用品等小礼物诱惑老人受骗,获得老人信任后,狠狠骗一次就收手,“打一枪再换一个中央”。
破难题
需政府、社会齐发力,建议设立保健品购置“法定冷静期”
针对保健品监管,各地纷繁出招。比方,去年5月以来,湖北省食药监局、工商局等十部门结合展开专项整治举动,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伪宣传行为亮剑。半年工夫,全省共查处各类案件627起,遣散、取缔117个涉案点,责令停产开业105家。湖北省食药监局总工程师朱与杰引见,整治涵盖了应用电话、网络、电视购物等方式守法宣传、销售保健食操行为与未经审查发布,以及发布虚伪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等。
但是,与行政执法部门打了多年“交道”,保健品销售公司也在“研讨”如何躲避打击。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例如,散布在社区的营销点、体验店,只担任保健品展现体验,次要做维系感情、推行所谓保健养生的任务,不销售实物。然后采取‘会销’方式,也就是会议营销。这是保健品营销中的常用手腕,经过个人式‘洗脑’,使老年人发生激烈购置欲,最初给你一张所谓优惠券,通知你去指定地点购置。”唐健盛以为,这种把营销推行与实践销售分开的形式,给执法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保健品监管的难点,还在于缺乏无效的执法手腕。”一位基层市场监管所的担任人谈道,在不少案例中,保健品企业往往在一个区举行推介活动,而在另一个区停止销售,由于触及跨区域执法,基层执法人员往往权责无限。
陶爱莲建议,立法和执法部门需求经过更无力的法治手腕标准市场。要标准市场的销售行为,要求商业运营场所必需证照完全;商品和效劳必需密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需自动提供发票。同时,建议设立老年人购置保健品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即60岁以上老年人购置保健品在一活期限内,享有在理由退货的权益,以防止老年人非感性消费行为能够带来的损失。
上海新消费研讨中心刘波以为,子女本身和社区等社会主体也需求多关怀老年人。在亲情层面,子女应自动关怀老年人的生理和心思需求,为老年人适当购置平安、合格的保健品;在社会层面,加大社区建立力度,丰厚老年人暮年生活,多组织针对老人的专业安康知识讲座,加强其对真假保健品的辨识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