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在海基核力量尚未对苏联形成绝对的优势情况下,美国为了加强陆基核打击能力,于1972年开展了代号MX(Missile-X)的项目,这便是后来的LGM-118A和平使者洲际导弹,而代号中missile指的是导弹,要知道在美国研制的装备中,加了X的就是相当先进的武器。
和平使者发射
与苏联的SS-18"撒旦"洲际导弹一样,和平使者也是重型洲际导弹。其长为21.8米,弹径2.3米,总重量超过87吨。其采取的是四级火箭推进,前三级为固态燃料发动机,第四级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最大射程超过14000千米。最多可以搭载10枚W87核弹头,每枚当量高达30万吨。
W87核弹头
和平使者最厉害的是其超高的精度,其圆概率误差不超过90米,要知道核弹的核爆半径就已经到达数公里,而毁伤半径在数十公里,一般而言误差在一两公里也没也什么太大问题。我国最新的东风41其圆概率误差也只能达到200米。美国之所以要这么高的精度,除了要保证准确打击敌方重要城市以外,同时希望依靠用和平使者解除敌方核武装。要知道陆基的核武器一般都部署在地下掩体内,可以抵御一般的核打击,但要是大当量的核弹凌空爆炸即便无法被彻底摧毁,也能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美军在瓜加林礁测试和平使者分导弹头 没枚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25倍
为了达到如此高的精度,美国人在和平使者的惯性导航系统上可谓是下了一番功夫。其陀螺仪导航仪表舱搭载了3个高精度陀螺仪和3个比力积分接收器。而陀螺仪的转子采用氢气轴承,其漂移率相比民兵-3型的整整少了一个数量级。
机械惯性陀螺仪 经过上千道工序打造 造价相当昂贵
整个和平使者项目耗资巨大,共花费了200亿美元(1998年),生产了114枚,计划伊始就遭到了国会许多人的反对。而随着美国海基核力量的完善,国内越来越多人反对该项目。尽管其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但价格也是相当昂贵,并且仍然是陆基部署,生存能力低,在敌人的第一波核打击中就会被消灭。为此美军甚至想过将其改进为铁路机动发射,提高存活率,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分导弹头穿过云层 下一刻就是毁灭
和平卫士发射井
此后美军开始退役该导弹,而美俄签署的《核裁军协议》中也将该导弹列入了削减武器,美军在2005年就将该导弹全部退役。所以世界第一洲际导弹的位置就让给了俄罗斯的SS-18,其上面的核弹头也装备给了民兵–3导弹,至此美国陆基核力量就只剩下民兵导弹。
民兵3导弹
我国目前也有类似的重型洲际导弹,那就是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在东风-31/41出现前是我国唯一能打到美国本土的导弹,此前我国进行了一次10枚以上的分导弹头的试验就是该系列的导弹。至于此前所热炒的东风-41洲际导弹,许多媒体称其可搭载10枚以上的分导弹头。但同类型的俄罗斯白杨–M在平时战备时也只搭载4-5枚核弹头。尽管这类固体导弹相比液体导弹维护和发射更加方便,但固体燃料的推力远不如液体燃料的推力高,搭载的弹头越多,导弹的速度和射程就会减少,所以10枚更多是在宣传中,实际部署中很少做到。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中美俄依旧要维持一定数量井式发射的液体洲际导弹。
美国洲际导弹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