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百战将军李陵投降匈奴内情,让人叹惋?

作者:刘阳东 2017年05月10日 国内新闻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忠臣无数,奸佞亦不少。毋庸置疑,前者自然受千古景仰,后者亦会遭万世唾弃。然而,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却有一个人虽然变节却被世人深深同情。这个人就是李陵。李陵到底是因被灭族而甘心另事他主还是兵败诈降伺机灭匈?时至今日,这桩绵延达两千多年的公案依旧是个扑朔迷离的谜。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此时的李陵正担任骑都尉,率领五千人将士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防备匈奴偷袭。汉武帝本来是要李陵负责李广利的后勤补给的,但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向北深入单于王庭,扰乱匈奴军的注意力,使匈奴军不能全力对付汉军。武帝默许了。

一个月后,李军与匈奴八万铁骑在浚稽山相遇。李陵驻军于两山之间,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连战连捷,十天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原本按照事先的部署是他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汉匈边界。到时前有李广利的援军包围匈奴军,后有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这样能灭匈奴主力于吹灰之间。但是由于李广利妒忌李陵的军事才能,援军迟迟不到;路博德又不相信李陵能在匈奴军队最兵强马壮的时候灭掉匈奴主力,不愿尽全力作为李陵的后援;再加上部下的出卖,单于很快知道李陵是孤军深入,难有后援,便率军阻断汉军退路,把李军团团包围。被围攻的近十天的时间里,李陵率军与匈奴大战数十回合,最终因弹尽粮绝、援兵未至,兵败投降,成了史书上所说的叛徒。

但对于李陵的投降历史上有两种观点争议不休。一种观点是,在李陵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只是被匈奴俘虏,并未投降。此时,汉朝听到消息后,便派公孙敖带领军队设法抢回李陵。但公孙敖到了匈奴后无功而返。可是公孙敖由于害怕没能完成皇上的重托而被责罚,便对皇上说,听说李陵在帮匈奴训练精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怒,马上下令将李陵全家斩首示众。此时,身为俘虏的李陵听到父母妻儿都被斩首的消息,绝望地同意了匈奴单于的招降。

另一种观点是李陵在一开始兵败的时候就向匈奴投降了。但李陵是诈降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那些追随他的士卒的性命,另一方面是为了潜入匈奴军营,探清匈奴军队实力的虚实、训练的特色,以备将来回到汉朝的时候能想出彻底打败匈奴军的作战方案。

同时,如果汉军攻打匈奴的话,能里应外合,使匈奴军队腹背受敌,杀它个措手不及。然而,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根本就不听从其他人的意见,执意要把李陵一家斩首。当他得知家人都死了的消息后,深知自己再也回不去汉朝了,只能死心地留在了匈奴。

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所占的人数比较多,尤其是司马迁、班固等文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对李陵投降的记载和评价,让更多人对李陵的投降深表同情。班固在《汉书·苏武传》中对投降后的李陵有这么一段刻画,苏武在汉使的营救下得以回中原的时候,邀请李陵同行。此时,李陵推心置腹地告诉苏武说,他投降的目的原本是想找机会劫持单于,为朝廷效劳。却不料汉皇不了解他的心志,杀了他的老母和妻儿,绝了他的归路,令他死后亦无脸面再面对列祖列宗。就算今生有幸得以回朝也只是平添自己的耻辱罢了,情愿与苏武永别也不愿再回到故土。

事实上,李陵的投降是被多种因素所迫使,他不得不降。

一是皇帝的原因。汉武帝安排李陵给李广利当后勤补给,心高气傲的李陵如何肯给一个没实力的裙带之臣当手下?自然会自请出战。此时,武帝非但没有阻止,还同意李陵在没骑兵的情况下,和号称“马上无敌”的匈奴军交战。在李陵兵败后,武帝一心希望李陵能自杀,然而一听到他投降便在没有丝毫调查清楚的情况下,灭了李家一族,绝了李陵的后路,李陵如何能不降?

二是大臣的原因。武帝后期的朝廷已经渐入奢靡的末路,外戚当权,把持朝政。李广利能因妒忌令援军迟迟不至,路博德能因不信而不出兵救援,但二者都没受到惩罚,反而害得李陵受到公孙敖的诬陷而被灭族。殊不知,当时公孙敖所报的替匈奴训练士兵的人是李绪,是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汉都尉,而不是李陵。

三是李陵自身的因素。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因曾支持梁王而极不受武帝待见,使得李陵出战前就背负了一种皇帝无法原谅的原罪。再加上当时匈奴将领用已降的汉军士卒的性命要挟李陵,若他不降,便立刻将所有幸存者都杀掉。他由于放不下追随他兄弟的性命,便无法践行“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便没能战死疆场,以完名节。然而他又不甘心就这么投降匈奴,自己的良心一直备受煎熬。

一死易,不死难,无论是诈降还是真降,李陵早已备受良心的折磨。尽管他的投降行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痛恨,但只因他是身降心不降,致使后人对他常怀同情之心,对他投降的内情也一直是争辩不休。

题外话:

“不成功便成仁”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早已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忠心不二,宁死不屈才是垂范千古的英雄。李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并不难以接受,只是在那个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的时代,却只能承受千古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