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研究三星堆和先秦历史的缘故,本人对汉语上古音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也试着来回答一下。
题主的问题:现代人是怎么确定古文字正确读音的?我的回答:第一种,根据切韵。先秦时期留下来的文献都是没有标明读音的,为了记录这种读音,所以后来的人发明了一种用两个字来拼一个字的方法来标注古音,这种叫法就叫“切韵”或者叫“反切”。比如舜字,《玉篇》记为尸润切,意思就是舜字的声部和尸字声部相同,韵部和润字韵部相同。
第二种,根据《诗经》等先秦文献的谐声系统。
之所会出现这种方法,是因为人们发现汉代以后的那些切音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些切音用来读《诗经》这种本该押韵的地方根本读不通。道理很简单,汉晋时代的音属于中古音,而先秦时代是上古音,本来差别就大。这就象现在要用普通话的的声母、韵部去标注粤语一样,肯定不可能做到标准科学。
利用先秦文献的谐声材料,在从顾炎武到江永、段玉裁、戴 震、钱大听、孔广森等人的努力下,我国的古音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像笔者在研究先秦史时,就经常使用当代王力(《清代古音学》、《同源字典》等)、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二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钱大昕像
第三种,根据国际音标来构拟古音。
传统的上古音研究,主要是基于汉语文献而形成的。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汉语与藏缅语、侗傣语、苗瑶语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在汉语文献里也收录了大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完全从汉语文献的角度来研究上古音特别是那些属于民族语言学材料时,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自高本汉以后,语言学界开始出现进行语言调查,用国际音标来构拟古音的研究方法。
郑张尚芳先生像
在华人学者中,在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有李方桂和郑张尚芳二位学者。其中,李方桂先生的代表作是《上古音研究》,郑张尚芳先生的代表作是《上古音系》。这两本著作,都可以作为上古史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以上回答,希望能解题主之惑。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以研究三星堆和先秦史为主,对三星堆和先秦史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
“一幢幢”的读音:yí zhuàng zhuàng
释义:量词,房屋一座座。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察幢的读音。幢有两个读音[zhuàng][chuáng],“一幢幢”是量词,意思是房屋一座座,所以取读音[zhuàng]。
幢的基本解释
幢[zhuàng]
量词,指房屋 :一幢大楼。
幢[chuáng]
1、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2、〔幢幢〕形容影子摇晃,如“人影幢幢”。
3、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 :经幢。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幢,旌旗之属。从巾,童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幢,古代作为仪仗的旗帜。字形采用“巾”作边旁,采用“童”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青幢[qīng zhuàng]
青色的旗幡或车盖。古时官员出行时的仪仗之一。
2、缇幢[tí zhuàng]
赤黄色帛制的旗帜。古代仪仗所用。
3、幢幡[zhuàng fān]
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
4、霓幢[ní zhuàng]
神仙以云为幡幢。借指神仙的仪仗。
5、经幢[jīng chuáng]
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主体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的石柱,一般刻有佛像、经文。
是的。
轻声 是汉语中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变调现象,在全国的广大方言和普通话均有出现。轻声一般不被当作声调看待,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调值。
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只存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轻声没有固定的调值,一般要根据前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所以不标声调。
(1) 谁
shéi
(2) ——“谁”(shuí)的又音 [who]
(3) 另见shuí
谁
shuí
〔代〕
(1) (形声。从言,隹(zhuī)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①基本义:什么人。《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②什么。《说文》:“何也。”)
(2) 哪个人或哪些人 [who]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 又如:那是谁;站在门口的人是谁;这个单位谁当政;你把书给了谁?谁承望(谁想到);谁家子(谁,何人);谁子(谁氏,何人);谁当(谁人,何人)
(4) 某人 [someone]——用以泛称。如:有谁能帮助我就好了
(5) 每个人 [everyone]。如:大家比着干,谁都不甘落后
(6) 表示疑问。指事物,相当于“什么” [what;where]。如:谁生(什么。生,后缀);谁肯(哪里会);谁寻(何处寻求);谁数(哪里数得上);谁行(何处);谁家(哪一户人家)
(7) 另见shéi
bpcwca 2014-07-28
都行。
(1) 谁
shéi
(2) ——“谁”(shuí)的又音 [who]
(3) 另见shuí
谁
shuí
〔代〕
(1) (形声。从言,隹(zhuī)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①基本义:什么人。《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②什么。《说文》:“何也。”)
(2) 哪个人或哪些人 [who]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 又如:那是谁;站在门口的人是谁;这个单位谁当政;你把书给了谁?谁承望(谁想到);谁家子(谁,何人);谁子(谁氏,何人);谁当(谁人,何人)
(4) 某人 [someone]——用以泛称。如:有谁能帮助我就好了
(5) 每个人 [everyone]。如:大家比着干,谁都不甘落后
(6) 表示疑问。指事物,相当于“什么” [what;where]。如:谁生(什么。生,后缀);谁肯(哪里会);谁寻(何处寻求);谁数(哪里数得上);谁行(何处);谁家(哪一户人家)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资深英语菜鸟,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想法,与题主分享。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文的书写体系,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汉字的载体记录汉字的载体,由最初的墙壁,到龟甲、兽骨,再到陶器竹简甚至丝绸。所有的载体均存在不同问题,要么资源有限难以获取,要么不易长期保存,要么质地太硬不易刻画,要么不易携带使用,要么成本太高无法普及。直到西汉时期的造纸术在东汉时期的蔡伦的改进下,让普罗大众这才有条件购买用以书写。
载体资源的稀缺,迫使人们的记录用字也就尽可能精简。我们在学古文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个字能代表一个词,一个我们眼中的词却代表更多字的现象。
在“她”字创造以前,只有“他”和“它”,分别指人和动物。
汉字的读音关于汉字的读音,就与文字记载方式不同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只懂粤语的人和一个只懂温州话的人,如果口语聊天,那肯定是“鸡同鸭讲”,但如果写字,至少也能从字面上猜出个七七八八。
我们知道,字词典的读音主要有三个来源:古代文献,民众口语,和方言语音。很多字在意义不同时,也会有不同的读音,这就是多音字。而由多音字倒推,现代妇孺皆知的普通话,也未必全都承袭了最初的读音。这一点从近年新华字典修改汉字的注音上可见一斑。
因为旧时载体的缺失,对于“他”和“它”的一致读音,我们只能猜测,要么局限于人类进化期间的生理构造,最初就一致,要么后期人们为了方便省事,干脆就让他们一致。
了解了文字载体和发音以后,我们来看这三个汉字的意义:
他是你、我以外的第三人称代词。指男性,泛指时称“他们”,不分性别。组词“其他”,着重为指人,与“其它”是有区别的。
在“她”字出现以前,我们都用“他”来指代所有第三人称性别。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有无数女性角色,但是作者统统以“他”来指代。
她这个字源自“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从女且聲。兹也切。
“她”是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泛指用词“她们”,也仅仅指代女性。在拟人化的场景中也可用来指代无生命的名词,如祖国母亲,我们可称之为“她”。
“她”这个字,是上世纪初,由著名诗人、作家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在北大任教时创造。当时处新文化运动初期,在个大家启用“伊”字指代女性的时期,刘先生这一字自是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口诛笔伐,但因为指代清晰,避免了书面语中的混乱,很快便得到世人的认同,并被广泛使用。
它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义: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
有人说这个“它”也是刘半农一并创造的,然而在清代陈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也有“它”字,显然刘半农创造一说是不成立的。
“它”字指代称人以外的事物,以动物为主。我们通常不称植物“它”。组词“其它”,则侧重指人以外的事物,有生命或无生命均可。
说完中文,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英语中的“tā”。
英语出现于1600年前,在与侵略和殖民不可分割的历史演变中,英语也不断的吸收和演变。英语中有很多外来词,如beer啤酒,city城市,egg蛋, knife刀,以及很多后来新发明的词。
在英语出现的时期,我们国家已经发明造纸术。英语的记载很快跨越了用羊皮、树叶树皮等不便获取又不便保存的载体,过渡到使用轻便纸张的时期。
即使是英语所属的日耳曼语系,最早的记录也是在约公元2世纪,晚于我国的造纸术。所以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相对复杂,理解起来也并不难。
英语中的三个“tā”,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He/Him=他He用于主格,Him用于宾格。同样,我们可以用He/Him来指代阳刚的东西,比如太阳。
She/Her=她She用于主格,Her用于宾格。与中文相似,我们说到无生命的车,中文说爱车,小老婆,英文也可以用She/Her来称呼。
It/It=它这个单词主格和宾格没有变化。但是我们知道,中文里我们用它来指代除了人以外的有生命的动物(骂人的时候例外),但英文里我们可以用It来指代不知道性别的人,如婴儿,门外敲门的到访者等。还可以用来指代所有没有生命的物体,如 It is a nice day.
结论其实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逻辑性,单词释义,句子结构,有时候也并无道理可言。所以,不要过于纠结,多听多读多写,终归能实现“其义自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多家中小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整体仍
10月下旬以来,多家农商行、村镇银行发布存款利率调整通知,对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存款利率进行下调,同时,下调幅度从10个…
-
叮咚买菜正式入驻淘宝买菜,联手给消费
11月9日消息,天猫双11期间,叮咚买菜入驻淘宝买菜,将联手提供1小时到家服务,为消费者们带来优质、更低价的商品。据介绍,这是…
-
华为再次开启了先锋计划推出了Mate 60
今天上午,华为再次开启了先锋计划,推出了Mate 60 Pro+和Mate X5两款手机。尽管没有任何宣发,但Mate X5作为理财神器的继任者,仍然展现了…
-
华为推出新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5
华为推出新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5,该款手机于昨日开始预订,订金为1000元,最终价格尚未公布。Mate X5采用横向大折叠设计,内屏为7.85英…
-
鹅蛋的做法大全家常做法(鹅蛋的做法大
你们好,最近小元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鹅蛋的做法大全家常做法,鹅蛋的做法大全家常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