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豪迈的诗词不能以首来衡量。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都有不同凡响的精品力作,如《长沙》“问怅茫大地谁主沉浮”!《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新中国成立后,如送瘟神、到韶山、重上井冈山、鸟儿问答等都有美妙佳句,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蚂蚁缘槐夸大国,匹夫撼树谈何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等巨作。由于毛泽东所处的地位,站的高度不同,他的诗词古今中外无人可以匹敌。中国古代的那些什么李白杜浦苏东坡白居易等等著名诗人名家与之相差甚远。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题中有两个关键词,「鲜为人知」,「好诗词」,这两个词都没有一个待定的标准,我只好擅自补充一下。
「鲜为人知」,是多少人知,多少人不知,很难把握,因此我只能排除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张口即来的代表作,像「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这类,显然不能算鲜为了知了。
「好诗词」,有诗有词,但「好」也很难定义,我的标准是有一些经典名句的诗词。
以下,我就跟大家分享10首苏轼的不是那么出名的好诗词。
1、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先上题主所提到的这首。
《陌上花三首》是苏轼的七言绝句咏史诗。咏叹了降宋的吴越王朝的兴亡,并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
2、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三首》最经典的应该是第三首,将富贵风流比作「草头露」、「陌上花」,很深刻。最后两句还被清人王士祯评「艳称千古」。
3、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意境清丽,寄寓着苏轼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富有人生哲理。
4、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词是写给一个歌妓的。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岭南。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元丰六年王巩北归,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5、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这首词,我推荐了很多次,对于人生得失,这首词算是写透了。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泥鸿爪」就是出自这首诗。
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一首词,不是七绝,《阳光曲》是词牌。写的是苏轼与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情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算是很知名的经典名句了。
8、诗酒趁年华这首词清新自然,全词虽不出名,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句,也是很多人熟悉的。
9、又得浮生一日凉这首词是写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全词写得欢快、闲适,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10、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这是一首以花影为题的写景小诗,比喻新巧,意新语工,读起来很有意思。
(完)
苏轼因嘴碎被贬黄州,如此倒霉肯定是摩羯座的命不好;流放惠州,烤羊蝎子吃荔枝,结果痔疮复发;远赴海南,爆发野外生存技能,发现了生蚝,要求儿子保密,以防有人与他抢食。
公元1097年,卧于一叶孤舟之上的苏轼,正剥着荔枝唱着定州秧歌,看着风景踏着浪,漂洋过海去了儋州。这个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可能已经不记得这是他人生中第几次被贬了,从北京到海南,从川渝到蓬莱,在必死的路途上,他都能活出另一番滋味!余光中老师曾说过,如果要找一个古人一起旅行,不要找李白,因为他太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因为他生活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趣的人!01不羁少年苏轼是个全才。论文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书法,他是尚意书风的开创者;论画画,一幅木石图开出四亿天价;论教育,他教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论美食,他可以拍一部舌尖上的大宋;他是仙吗?大概是的,我想,他更愿意做人间的东坡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豪放派词人。苏轼出生在眉州,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但是都不幸早逝。幼年时期的苏轼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他不喜读书,整天带着弟弟淘气。虽然苏洵多次对苏轼实行劝学,但收效甚微,于是只能另辟蹊径,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每当苏轼在玩耍的时候,苏洵就故意躲在角落里看书,苏轼一去,他就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觉得非常奇怪,认为父亲一定是将好书藏起来,不让他看。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苏轼趁父亲出门时,将书偷了出来,并且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苏轼就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不仅如此,苏洵也从来不打击苏轼的好奇心。一次,苏轼在自家的庭院中,发现了一块黑黢黢光溜溜,正当小伙伴们正在商量用这块石头做游戏时,苏轼觉得这块石头表面光滑,且不吃水,觉得可以拿来做砚台。苏洵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苏轼将自己院子挖的天翻地覆,反而是表扬了他有善于发现的精神。之后,苏洵真的将那块黑石头做成了砚台,送给了苏轼。在往后的岁月中,苏轼一直都珍藏着这块砚台。我想,苏轼之后能成为书法大家,应该是离不开父亲苏洵正确的引导。苏洵从来不让苏轼死读书,读死书,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父亲虽然希望苏轼可以读万卷书,但他更希望苏轼能够拥有快乐的人生,而苏轼也一直将父亲的告诫,奉为圭臬。苏洵的言传身教,让苏轼拥有了不拘礼数,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而母亲程夫人的教育,对于苏轼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苏轼幼年时,父亲忙着读书科举,一直是母亲照顾苏轼。一日,程夫人带着苏轼读《后汉书》,读到范滂的故事。范滂因为坚持心中的正义,被政敌陷害,判处死刑。上刑场前,范滂的母亲来与范滂告别,范滂说:“儿子不能尽孝,请母亲不要悲伤!”范母说:“一个人既想追求千古留名,又想追求长命富贵,是不可能的。你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牺牲自己,母亲为你骄傲。”读完这个故事后,苏轼放下书,问程夫人:“以后我想做范滂那样的人,您会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想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苏轼的童年是快乐的,他能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苏洵从来不要求苏轼日日埋头苦读,他告诫苏轼,积极进取固然是好的,但是该退的时候就得退,而且要积极地退回来。苏轼十分怀念自己幼年时在眉山生活的日子,他在晚年时回想起父亲教他读书的场景。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知子莫若父,苏洵十分清楚苏轼的个性,他给苏轼取名为“轼”也是希望,苏轼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不显山露水,暂避锋芒,即便有文采,也要一点点的露出来。我想,如果苏轼能够听取父亲的告诫,也不会经历仕途上的坎坷,或许能够成为一个有钱有地位的顽童,而不是那个穷困潦倒,到处叽歪的怪老头了。不过,虽然在才华上苏轼没有完全听从父亲的告诫,但是在生活上,苏轼是完全遗传到了父亲的顽皮精神,一入仕途,就成了大宋第一男顶流,俘获万千少女的心。02仕途坎坷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跟随父亲苏轼一起,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不负众望,连过三关,金榜题名。但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苏轼着实有点冤。当时的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是礼部的主考官,在见到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要将这篇文章定位考试第一名。但是,宋朝科举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生的试卷都是统一由专人誊抄过后,才送给考官批阅的。这样考官也不能通过考生笔迹辨认,自然不知道文章出自哪个考生之手。但是,欧阳修很机灵,他想能写出这样见解独到,笔力虬劲,文字朴实的文章,莫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吧。如果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会不会被扣上作弊的嫌疑。于是,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大义灭亲,将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放榜之日,谜底揭晓,那篇被欧阳修忍痛割爱的好文章,出自眉山苏轼之手,和曾巩毫无关系。苏轼是何许人也?欧阳修决定一定要见一见这个人。在见过苏轼之后,欧阳修更加兴奋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人文采不凡,将来入仕,一定是国之栋梁,我要为他让出一条路来。”他还对自己儿子说:“三十年后,人们不会再提起欧阳修,他们都会只谈论苏轼。”然而,噩耗传来,程夫人病重去世,苏轼只得回四川眉山老家为母亲服丧。但是,苏轼虽然离开了京城,但是因为欧阳修的赏识,苏轼的美名也渐渐传播开来。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再次参加了制举,这次会试是由仁宗皇帝亲自主持,选拔非常人才,能参加考试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苏轼依旧不负众望,考试的文章得到了仁宗皇帝和司马光的赏识,被点为制举第三等(制举的一等、二等皆为虚设)。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入仕后的苏轼,被宋仁宗派往凤翔,任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任职的这三年,苏轼勤勤恳恳,为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发挥了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爱戴。公元1065年,苏轼任满三年回京,宋英宗非常赏识苏轼的才能,想要提拔他为翰林,但是被宰相韩琦阻止。于是,宋英宗只能给苏轼一个文职,去编修国史。苏轼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也是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回京不到一年,苏轼的妻子和父亲相继去世,苏轼只能和弟弟苏辙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眉山丁忧。三年过后,苏轼服丧期满,准备重返仕途时,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改国号熙宁。等待苏轼的不再是皇帝的赏识,而是一场几乎毁灭他仕途的政治漩涡。当时的北宋名臣王安石实行变法,朝中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新法的新党,一派是维持传统的保守派。苏轼虽然不反对变法,但是更倾向于稳步前进,实事求是。苏轼几次向宋神宗上书,陈述变法的利弊,希望可以停止变法。苏轼的做法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两人争锋相对,而朝中的保守派老臣,纷纷被排挤出朝廷,请求外任,其中也包括对苏轼无比欣赏的欧阳修与司马光。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他主动上书宋神宗请求外调,最后获得了杭州通判的官职。这一年,苏轼36岁。而后,苏轼外任的时间长达八年,先后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在密州,踏青打猎是官员们经常组织的活动,苏轼虽然武功不太行,但是他深知,打猎的时候,动作要快,姿势要帅。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了报答密州百姓的追随,苏轼要亲自猎一头老虎,惹得密州少女们纷纷为其打call:“苏大人好帅!”到了徐州,苏轼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城中百姓与富户纷纷逃难,下属官员也劝苏轼赶紧离开徐州。但是苏轼却坚决要守住徐州城,还动员了禁军与他一同抗洪。于是,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抗洪队伍,在70多个日夜的奋战下,洪水褪去。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纷纷带着酒肉去苏府,表达感激之情。苏轼身为父母官,为百姓做事是应该的,坚持不收。但是,百姓们的热情也让苏轼无法拒绝,于是他指点家人,将猪头全部制成红烧肉,回赠给一起抗洪的百姓。在《徐州古今名馔》中记载: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肉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到了湖州,本来苏轼只要按照惯例,写一份奏折,好好感谢皇上的恩德就可以了。但是偏偏这家伙记仇,在奏章中夹带私活,讽刺了一下新法。这一下可捅了鸟窝了,新党们纷纷表示不干了,找出了奏折中几处刺眼的词句,给苏轼扣了个大帽子,说他是妄自尊大,愚弄朝廷,对皇帝不忠,官员们纷纷请求严惩苏轼。就这样,刚到湖州三个月的苏轼就被抓回了京城。宋神宗将此案交给了御史台审理,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牢中,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御史是新党一派,给苏轼扣上了四条罪状,要求宋神宗处死苏轼。然而,五个月后,苏轼的案子迎来了转机,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听说了苏轼的事情,上书给宋神宗,请求宋神宗宽大处理。于是,宋神宗大笔一挥,从轻发落,将苏轼贬去了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有官职无薪水,苏轼带着一家二十多口人,举家迁往了黄州,苏轼一下子又从小资生活跌倒了小康之家。试想一下,如果苏轼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封谢表,他至少还能过着快意潇洒的生活。作为文学顶流,随随便便写上一篇,起码阅读10W+,还有粉丝打赏送礼。可如果苏轼是个稳健含蓄的人,在我们看来就没有什么魅力,苏轼之所以被人喜欢,就是因为他身上那股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从此,苏轼成为过去,苏东坡来到人间。03人间东坡从被贬黄州开始,苏轼的人生好似剑走偏锋,换了一种风格。五年黄州生活,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苏轼被重新启用。但是回到朝廷的苏轼,还是看不惯朝廷的做事风格,依旧选择外放。后来高太后去世,宋哲宗因为长期被压制,掌握实权后,又将苏轼贬去了英州,再到惠州,最后去了儋州。在别人眼里的坎坷,在苏轼眼中不过是一笑而过,他秉持着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原则,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他的诗词不再具有批判意味,更多的则是随心笔记。从这些随心笔记中,苏轼将自己的生活展示得一览无余,他从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成为了下地耕田的苏东坡,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刚到黄州时,苏轼的心灵遭受了打击,比较颓废。每天除了睡觉还是睡觉,晚上睡醒了,就出门散心,这让他逐渐养成了夜间行动的好习惯。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 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苏轼出门呼吸完新鲜空气,回到家就诗兴大发,开始写诗,《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名篇都是熬夜完成的。秉持着我不睡,你也别睡的原则,苏轼带着好友一起熬夜。某天,苏轼刚准备睡下,看到外面月光不错,于是就出门散心。晚上,寒风出来一个机灵,苏轼想,大晚上的没个人陪怎么行呢?于是,他漫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两个人都是被贬黄州的犯官,为此还对月感伤了一番。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感叹,这世上唯独缺的就是他们这样的清闲人。如果在现代,苏轼这么感叹,都得被喷一句,大晚上的,谁想要这种清闲,不睡觉,出来瞎逛啥?苏轼不仅熬好友,还喜欢熬邻居,其中,陈季常就和他熬出了深厚的感情。一次,苏轼正在与陈季常月下聊天,两人八卦聊的飞起:“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时候,陈季常的老婆受不了。站在门外大吼一声:“陈老头,还不快回家睡觉。”陈季常的老婆柳月娥是个出了名的悍妇,一听到了老婆的怒吼,陈季常手一哆嗦,拐杖“吧唧”掉在了地上。苏轼见到这有趣的场面,当场就笑出声来,事后还为陈季常作了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至此,陈季常怕老婆的事传至十里八乡,这都是苏轼嘴碎惹得祸。苏轼不仅熬邻居,还熬家人。苏轼喜欢晒月亮,尤其是喜欢约着三五好友一起晒。晒得心满意足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人家深夜回家,都是轻手轻脚,他不一样,他是公然敲门。明月当空,他回家就敲门。伸手不见五指,他回家也敲门。狗都睡了,他回家还敲门。导致,家里的人都认得他的敲门声。儿曹知我到,认得打门声。——《湖上夜归》苏轼这种夜猫子的生活,最后得都是孩子。但是他的敲门,也有不灵光的时候。敲门时间长了,家里人难免有了免疫系统。直到有一次,苏轼游湖归家回家,差点敲断了手指,也没人给他开门,于是,他只能再回到江边,看了一夜的江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临江仙 · 夜饮东坡醒复醉》事后,他还吐槽家里的孩子打鼾如打雷,才没有听到他的敲门声。哎!何苦为难一个孩子。如果宋代有电视台,苏东坡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美食界的地位,出一季《舌尖上的大宋》。苏轼爱吃,自诩为老饕,还给自己写了《老饕赋》来宣扬什么才是美食。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看!猪肉只吃猪颈肉,螃蟹只吃两只大鳌,樱桃要做成樱桃煎,糕点要用杏仁浆做。要放在现在,也要说一声,奢侈!而苏轼也秉持着走到哪,吃到哪的原则。在凤翔任职时,天气炎热,觉得凤翔的凉粉还尚能入口,岐山的臊子面也是一绝。被贬黄州时,苏轼没钱没房子,生活很困难。但是没过多久,苏轼发现这里竹笋好吃,鱼肉鲜美,重要的是猪肉管够,他又将东坡肉改良了一下。原来,在黄州百姓的眼里,猪肉有股怪味,是腌臜货,有钱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愿意吃,这可就便宜了苏轼了,对于烹饪猪肉,他可是非常有心得的。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猪肉颂》是苏轼在黄州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苏轼的诗风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孤标自傲,有的只是随笔心得,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却更让人喜爱。但是,到了实在没钱,连猪肉也吃不起的时候,苏轼就决定;我要节食。他说,节食有三大好处,安分养福气,宽胃养神气,省钱养财气。瞧!这就是苏轼,任何时候,都能在困境中自得其乐。饿得有理有据,饿出了福气和财气。后来被贬去惠州的时候,苏轼不乐意了。惠州地区市井寥落,经济不发达,每天只宰杀一只羊。羊肉很贵,都被达官显贵买走了,没钱的苏轼只能买点没人要的羊脊骨回家,对于烹饪苏轼也是个中高手。他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熟,然后趁热浸泡在米酒中,撒点薄盐,烤到微焦再吃。一根羊脊骨能啃上一下午,苏轼最喜欢的就是从骨头里剔出的那一点子肉,简直美味无比。他还给弟弟苏辙写信说,这里的羊脊骨吃着有螃蟹的味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苏轼可以说是吃羊蝎子的第一人了。吃肉上火,吃烤肉更上火,不久之后,苏轼的痔疮就发了。羊肉不能吃了,那吃什么好呢?苏轼突然发现,这里的荔枝便宜又美味,于是苏轼再一次被荔枝收买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此,苏轼还一度想要改自己的户籍,在惠州常呆下去。按说吃水果不上火吧,但是苏轼错了,这一次,他的痔疮更严重了。为此,他每日只能管住嘴,粗茶淡饭过日子。为此,他还在给朋友的信中抱怨道:近苦痔疾逾旬,牢落可知,今渐安矣,不烦深念。荔枝正熟,就林恣食,亦一快也,恨不同尝。也许是朝廷看苏轼的日子过得太潇洒了,朝廷又将苏轼贬去了更远的儋州。儋州位于海南省境内,古时是荒凉之地,人烟罕至,一般人来了这里都回不去,苏轼一度以为自己要死在这里了,连夜给儿子写了遗书。到了儋州的苏轼原本暂住在官舍中,朝廷估计是觉得他流放了,还能把日子过得这么好,房子不分了,你自己去野外生存吧,看你还开不开心。于是,苏轼被赶出了官舍,住在海边的椰林中,每天与蛇蝎相伴,也顺利活下来了。儋州物资匮乏,用苏轼的话说就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不过,这难不倒苏轼,因为不就之后,他就在海边发现了一种美食——生蚝。苏轼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厨艺,对生蚝来了次深加工,水煮、烧烤、清蒸。吃完后,苏轼还不忘夸一句:“这玩意真鸡儿好吃。”为了独享这种美食,苏轼还告诫儿子要保密,以防被人来抢食。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意思是,这么美味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免得那些北方的官员为了品尝如此美味,纷纷请求被贬来海南,与我抢生蚝吃。瞧!苏轼再一次用自己的语言幽默,将自己一贬再贬的命运说得如此清新脱俗。被贬海南期间,苏轼还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姜唐佐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别时向苏轼求了一首诗,苏轼写下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承诺等姜唐佐高中时,再写下后两句。然而,当姜唐佐考中进士时,苏轼却已经含笑九泉。除了美食,苏轼还酷爱游览名胜古迹,这大概是古代文人的一个通病,李白是这样,杜甫亦如此,苏轼觉得,我肯定要紧跟前辈们的步伐。初到黄州,苏轼最爱去的是赤壁古战场,去了好几回。自己去,和好友去,带着家人去。去了也不闲着,回来肯定写观后感。《赤壁赋》、《赤壁怀古》就这样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没钱出去游玩了,那就在家附近的湖上玩玩吧。雇一艘小船,顺流而下,消磨一天的时间。实在无聊了,山中的樵夫,岸边的渔夫,都成为了他聊天的对象。有时候,他为了与渔夫们拉近距离,也装扮成与渔夫的样子,与他们一起钓鱼。他渐渐放松心情,开始喜欢上这种渐不为人识的生活。苏轼不爱别的,就喜欢求着他们说鬼故事,有时候,渔樵农夫们实在没有故事了,苏轼就说:“你编一个我听听也行。”苏轼在交友方面,总是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来不分贵贱。所以不论是兴趣相投的朋友,还是田间的农妇,亦或是山间的渔樵,他都能友好相处。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就是因为苏轼这种泛爱世人的性格,使得他身边经常出现一些年龄不等,性格各异的朋友,有些善于烹饪,有些善于酿酒。一日,苏轼在一户姓刘的朋友家里吃到了一种煎米粉做成的糕饼,非常酥脆。苏轼询问糕饼的名字,主人家说:“只是饼,没有名字。”苏轼说:“既然没有名字,那我给取个,就叫为甚酥吧!”又一日,苏轼又在一户姓潘的朋友家里喝到了一种酒,味道很酸。苏轼问道:“这莫不是做醋时放错了水吧,这酒就叫错放水吧!”苏轼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有时他会去看望好友,在好友家中小住两日,有时好友来看望他,大家一起结伴出游。一日,苏轼与好友去沙湖买田顺道游玩,回家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一行人没带伞,纷纷找地方躲雨。苏轼瞥了一眼众人,哼了一声道:“你们是锦帽貂裘,我是竹杖芒鞋,没有怕得,我要在雨中徐行。”当时一时春寒料峭,要是我有这个念头,我妈一定会一个毛栗子过来,骂我有病。但是,当时苏轼的这个行为,颇有装~的意思,美其名曰:行为艺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场贫穷且倔强地装~直播,以苏轼感冒结束。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最后,苏轼找了个聋哑人来为自己看病。要说苏轼被贬后,一直这么快乐地过日子,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他是朝廷的犯官,每天这么开心,也不太合适,于是他常常会自我反省。当时,刚来黄州的苏轼在黄州安国寺长老的指点下,开始钻研佛道。他开始以佛道的眼光来反思,思考了半晌,他大腿一拍,实在是我这个命不好,才会这么倒霉。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那我是魔羯座,魔羯座命不好。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开始研究身边人的生辰八字,然后终于找到了马梦得。他写道:马梦得与余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意思是,马梦得这个小子跟我同年同月出生,比我晚了八天,这个星座出生的人都是穷人。但是要论我和他谁更穷些,他应该是更穷一些。在读过韩愈的文章后,他瞬间将韩愈列为自己的偶像。研究了韩愈的生平后,他说,怪不得韩愈这么倒霉,原来和我一样,是摩羯座,真是同病相怜。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这就是苏轼,他总能在生活的琐事中,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心灵上的苦难。他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更热爱这个世界。没钱时,朋友送给他一块坡地,他开垦荒田,植树种菜,自命东坡居士;无聊时,他去市集闲逛,被醉汉推搡间,用粗语与醉汉对骂;劳累时,他喜欢上澡堂搓澡,洗去一身的疲惫。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他以本来无垢,来表达自己是个洁身自爱的人;他以搓澡师傅的手重,来吐槽政敌打压手段之重。游庐山时,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去松风亭时,他誓要登顶,却最后高喊着“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然后席地而坐,最后下山而去。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该退的时候就要退。从此,苏轼成了苏东坡,翩翩公子成了田间农夫,竹杖芒鞋而出,从不畏惧风雨。04最后被贬谪的苏轼,曾在饱饭后摸着肚子问众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他的妻子朝云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大笑道:“还是朝云懂我!”是的,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让他从官场走到民间。在泥里生活,云里写诗,岁月里洒脱。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在回内地的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可他以一颗淡然的心,直面这些人生的困难。被贬黄州又怎样?吾心安处是故乡。与农夫渔樵为伍又怎样?自喜渐不为人识。出游遇上风雨又怎样?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他仍是当初那个少年,不曾老去。他是苏轼,是苏仙,是拥有人间烟火气的东坡先生。他如一缕清风,从黄州吹到儋州,拂开这世间纷扰,悠悠吹到今天,落尽我们的心中!《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正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十大帖为:《大观帖》《姨母帖》《乐毅论》《哀祸帖》《十七帖》 《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三帖》《圣教序》《兰亭序》
苏轼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千古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都富有开创性贡献,为李白、杜甫所不及。
诗书画,开唐后新风诗、书、画,至盛唐臻于极致,天下之能事毕矣。
盛唐诗有李白、杜甫,书有颜真卿、柳公权,画有吴道子、阎立本,树立了各自领域的绝高艺术高度,后人很难超越。
苏轼以他的天才艺术实践,在盛唐之后,开创了大宋的全新艺术风貌。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诗人之首。宋诗自苏轼起,以理入诗,以文为诗,有别于唐代以意象写诗,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自苏轼起,宋书尚意,从唐诗的森严法度中脱略而出,自从一代大观。他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是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他现存两幅传世画作,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枯木怪石图流落海外,迄今未回归祖国。
豪放词,开百代之风词自唐始,历来被视为诗余。诗为艳科,一度难登大雅之堂。
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老夫聊发少年狂”首开豪放词风。
豪放词开词之新风,与婉约词并称词中瑜亮,渐渐树立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辛并称,占据了中国词坛的半壁江山。
苏轼之词,于豪放之外风格多变,无一不臻化境。
如缺月挂疏桐之空灵,花褪残红青杏小之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沉郁,均为词之典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堪称千古绝唱。人称此词一出,中秋词尽废。
散文跻身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文章,是天下一绝。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见其文,为之汗出,欲让他一头地。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
韩愈作文如大海潮生,层层叠叠,条分缕析,力量十足。而苏轼作文如大海本身,浑涵汪茫,浩瀚辽阔,莫可名状。
苏轼谪居黄州时,作前后赤壁赋,寓情于景,阐述了深沉的哲思,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
他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寥寥数十字,却表现出月光之空明,心境之淡适寂寥,是妙手偶得的天才之作。
-
多家中小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整体仍
10月下旬以来,多家农商行、村镇银行发布存款利率调整通知,对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存款利率进行下调,同时,下调幅度从10个…
-
叮咚买菜正式入驻淘宝买菜,联手给消费
11月9日消息,天猫双11期间,叮咚买菜入驻淘宝买菜,将联手提供1小时到家服务,为消费者们带来优质、更低价的商品。据介绍,这是…
-
华为再次开启了先锋计划推出了Mate 60
今天上午,华为再次开启了先锋计划,推出了Mate 60 Pro+和Mate X5两款手机。尽管没有任何宣发,但Mate X5作为理财神器的继任者,仍然展现了…
-
华为推出新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5
华为推出新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5,该款手机于昨日开始预订,订金为1000元,最终价格尚未公布。Mate X5采用横向大折叠设计,内屏为7.85英…
-
鹅蛋的做法大全家常做法(鹅蛋的做法大
你们好,最近小元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鹅蛋的做法大全家常做法,鹅蛋的做法大全家常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