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财经 > 财经

雷特综合症是什么症状(什么是认知改变法)

作者:高夕林
2023年02月07日 08:09
财经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治疗。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其基本理论是: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认知治疗目前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肖亦取得类似结果。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一般认为,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已经有许多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认知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实情绪抑郁和非抑郁病人之间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如自主思维问卷ATQ)。认知指导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下述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人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截止到今天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达350万,离四百万人还有一定距离,法国医生突然爆料,去年12月底已出现新冠确诊病例,为何时间如何之早?这和现在全球疫情爆发有何关联?

先来看看法国医生突然爆料的内容

法国医学教授伊夫·科昂他在巴黎附近地区负责两家医院的危重症科室,5月3日,他在参加一档电视节目中说:他负责的2家医院对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期间出现的肺炎症状的病人的核酸样本重新进行了检测,结果其中1名在去年12月27日住院的病人的结果呈现阳性。阳性表示现在存有或以前曾感染过新冠肺炎。

从法国医生爆料来看,新冠肺炎病毒并不是在今年3月份才在全球爆发,去年12月已有新冠的感染病例,我们知道病毒有14天的潜伏期,可以推测法国可能在11月就有了,只是后来这个病人治愈了,没有发生严重的传播现象,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与重视。

除了法国医生的爆料,我们来看看美国纽约州长科莫弟弟克里斯的推测

克里斯是美国一家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他于3月31日确诊感染新冠,在他居家隔离期间,一直照顾他的妻子也确诊了。

克里斯夫妻跟主持人和医学记者讨论了跟病毒有关的问题,据克里斯妻子的猜测,他们的两个孩子都曾感染过新冠病毒,他们都曾出现过一些非典型的症状,跟新冠肺炎基本一样,所以他认为,美国应该会发现,从去年10月起,新冠病毒就出现在了美国,当时就已经有病例了。

我们看下美国疾控中心的报道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自去年9月29日流感季到现在,美国至少有2200万人感染,

至少有2万人死于流感病毒。同时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表示,在美国,确实有一些流感死亡患者,实际上是感染了新冠状肺炎而死亡。

还有美国加州的新冠肺炎验尸报告中,再次发现了早期的新冠肺炎死亡患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这批验尸报告中还表明,美国的新冠病毒,可能在1月前,已经在美国传播。

早期的不重视最终引发全球的疫情危机

综上,新冠全面爆发在3月份,但有更多的证据指正早在去年美国流感爆发的时候,新冠病毒就随着流感一起在海外出现了,而我国是最先爆发的,但并不能表明我国是病毒源头。

世卫组织和美国情报办公室都已表明,病毒是来源于自然界,而非人为制造也非基因改造,但美国的国务卿蓬佩奥还在宣称有“大量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来自“武汉实验室”。美国的疫情严重主要是因为有这些不停甩锅推卸责任的美国政客身上(以特朗普、蓬佩奥等为首的反华势力)

正是由于国外的部分国家对新冠的不重视,包括在疫情爆发时众多西方国家一起跟随美国隐瞒真相、污蔑中国、指责中国是“病毒源头”,没有加强本国内的疫情防控与检测,才导致全球疫情现在严峻的形势。

自闭症在医学上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兴趣范围中狭窄、行为刻板以及智能障碍,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语言障碍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情况是孤独症,只是因为一直不开口说话,才带孩子来检查。通常孤独症儿童在两三岁时仍然不开口说话,我们遇到过一个六岁的女孩仍然完全不会说话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即语言发育正常,后来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孤独症儿童甚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丧失语言能力,终身不说话。

社交障碍

难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孤独症患者的一大表现,有此表现的患者小时候就可能表现出一种现象,他们不期待父母或他人的拥抱,甚至拒绝他人的爱抚,而且对待亲人和陌生人可能没有任何区别,对同龄小朋友表现不出兴趣,对他们正在做的游戏也很难产生兴趣,难与同龄小朋友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他们往往无法与他人形成目光接触。

兴趣范围狭窄

孤独症患儿一般对正常儿童的游戏没有兴趣,却往往专注于一些非玩具物品,他们与常人的关注点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关注时往往沉浸其中,甚至会持续几个小时。

行为刻板

孤独症患者一般会严重遵守自己的作息时间和日常活动程序,甚至生活用品都要严格保持原样,并且对改变会表现出很明显的负面情绪,恐惧、焦虑甚至愤怒。并且他们可能会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习惯动作,如反复拍手等,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是有些奇怪的。

智能障碍

孤独症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智力发展障碍,大约有一半的孤独症儿童会出现智商小于50的中度智力缺陷,有四分之一的孤独症儿童会产生智商在50-69的轻度智力缺陷,还有四分之一孤独症儿童智力发展正常。

上面提到的那个六岁女孩,在经过语言训练之后可能进行基本交流了,孤独症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可见语言的使用对于儿童孤独症有很大的意义,而年龄越小的患者收到的效果将越好

人造光线是一种毒品

光是一种另类污染源。近日,更有美国科学家指出,世界2/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光污染轻则影响人的生理节律导致内分泌失调,重则影响情绪,引发抑郁。

办公室是光污染重灾区

一般的,影响自然环境,给人类正常生活、工作、娱乐、休息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类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适和损害健康的各种光,都可归类为光污染。现今,光污染主要分三大类: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采光污染。

成块的玻璃幕墙、釉面的砖墙内饰、磨光锃亮的大理石地板……装修考究的办公室,常常是光污染的重灾区。建筑材料和涂料装饰,反射的光线大多明晃白亮、夺目炫眼。白亮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一的损害。换言之,眼睛酸涩疲劳,其中很可能有办公环境的一份“功劳”。长此以往,头昏心烦、食欲下降、情绪低落或许就会找上门。

人工白昼,我们更不会陌生。夜幕下的城市,霓虹闪烁、店牌光亮,巨大体量的建筑被束束强光衬托。简言之,黑夜已被遗忘在故纸堆,只剩下这人造白天。

这样的“不夜城”影响人生理节律,让人难以入睡,更将影响次日工作效率。美国费城鳞翅目昆虫学家肯尼特·佛朗格早就发现,由于灯光的误导,蚕蛾经常错过交欢的机会。

灯光是一种毒品

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学报》上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西雅图一家癌症研究中心,调查1606名妇女后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与非夜间工作妇女相比,患乳腺癌几率高六成;上夜班时间越长,接触光线强度越高,患病可能性越大。

简言之,日夜颠倒的夜猫子型工作,既不合常规,还不利健康。

职场人白天要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夜晚也不得闲:出入商业酒会、豪华会所。撇开饮酒熬夜不谈,绚丽四射、昏幽包绕的各式灯光,就害人不浅。这就是彩光污染。会所里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频闪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黑光灯产生的紫外线强度比太阳光里的紫外线强的多,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更长。长时间照射,可能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频闪彩色光让人眼花缭乱,既不利眼,还干扰中枢神经,让人头晕目眩,皮肤细胞加速老化,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导致亚健康。而新近研究表明,彩光污染还可能危及心理健康。从这个角度看,光的确是破坏人类健康地“潜伏者”。

“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危害健康。”此番宏论危言,是美国得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Russell Reiter)所说。作为褪黑激素研究专家,他发现夜间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会减少褪黑激素生成。这种激素,正是调节昼夜节律的重要物质。

打个比方,经常跨越大洋的“空中飞人”要倒时差,其实是为了追赶适应激素的昼夜节律。而正常的昼夜节律,是亿年自然进化给人类带来的“法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无端掠夺了黑夜的时间,打乱激素分泌节律,正常的周期开始失衡。

夜间过多接触光线还可能导致抑郁。这一结果是上月21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兰迪·纳尔逊(Randy Nelson)教授,在芝加哥举办的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上发布的。纳尔逊的研究小组发现,关在24小时灯火通明房间里的老鼠,比接受按正常明暗光线循环的同类,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该研究虽以老鼠为研究对象,但研究人员认为该结果同样适用人类。

选对灯具少用电脑

恼人的是,人类依赖这个有光的世界。因此,彻底杜绝光污染,约等于一杆命中250码外的高尔夫球洞,微乎其微。我们只能尽可能降低光污染的危害。

光污染的防治,多以预防为主。选对合适灯具,才不会亏待“心灵的窗户”。选择最普通的白炽灯,还是节能的日光灯,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白炽灯,就是钨丝灯泡,最早在1906年由爱迪生制造。其光线最接近自然光,也即太阳光,其中长波相对较多。人类进化至今,适应的正是这种光线。日光灯(也即荧光灯),是通过气体放电原理,发出的是非连续光谱,短波相对较多。换言之,与白炽灯相比,在对三条色觉通路的影响上,日光灯无疑是异常的。

市面上热销的“护眼灯”,能否保护视力亦未有定论。首先,就发光原理而言,护眼灯是升级版的日光灯而已。很多护眼灯都以“无频闪,保护视力”为卖点。其实,很多护眼灯是以高频闪造成无频闪的假象。换句话说,就是变换得够快,造成你主观上根本察觉不到。而去年初,大连疾控中心王智勇等则在《中国学校卫生》上指出,护眼灯的频闪问题没有定论。“关于频闪对于视觉的影响,国外很早就有人提出,但至今再未见相关研究。”

日光灯光效高、亮度大,节能长寿。迄今为止,它仍是全球范围内工作环境内的主导光源。去年,欧洲新兴及新鉴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SCENIHR)在报告中指出,日光灯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唯一风险是发出的紫外线和蓝光。紫外线的危害自不待言,蓝光正是由波长太短所致。有报道指出,若在近距离(小于20cm)日光灯下长时间工作,皮肤和视网膜可能受到紫外线伤害。然而,多久时间算长,并未有准确的答案。或许,以视觉疲劳为基础比较靠谱。

电脑、电视的使用应当适度。日本一项研究发现:若长期每天面对电脑屏9小时以上,患青光眼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两倍,而近视眼一族长期面对电脑,更是青光眼的高危人士。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数据,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