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财经 > 财经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介绍(日本人看长安十二时辰)

作者:丁原林
2023年01月31日 05:09
财经

是因为日本人认为该剧完美的再现了盛唐之景。日本受我国唐朝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而该剧则将盛唐之景完美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再现了日本人想象中的大唐盛世,所以该剧得到了日本人的高度评价。

长安十二时辰剧情介绍(日本人看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头大字,以及每集所涉及到十二时辰的时辰均由祖峰撰写,没错,就是以《潜伏》《北平无战事》《欢乐颂》走红演员祖峰,拍戏之余,他还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书法大家,曾多次为影视剧撰写片名,也在影视剧中担任“书替”。

鱼肠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不止一次地问龙波究竟和闻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龙波会事事依着她?

龙波说闻染是他的亲人。这话倒是真的,因为龙波的真实身份是第八团的萧规,当年烽燧堡一役,他和张小敬、丁老三一样,是闻染父亲闻无忌的生死之交。

他们可以冒着被敌人抓住的危险,夜半三更去战场上捡拾白天战斗遗留下来的箭,因为这些箭里有一支是闻无忌射出的福箭,闻无忌本打算回到长安后,用这支福箭给女儿做簪子呢!

而闻无忌的女儿正是闻染。化名为龙波的萧规,虽然对任何人、人和事都冷酷无情,但唯独闻染是个例外,只有面对闻染他才会露出温柔的一面,因为他和张小敬一样,视闻染如亲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自己复仇,也是闻染复仇!

所以当鱼肠因为妒忌而杀死闻染的时候,龙波非常生气,虽然最后闻染没有死,但龙波也气的准备把鱼肠赶走,甚至把鱼肠手上带着的铜钱给扔到了火盆里。

可见,在龙波的心里,闻染是至亲,就连他看向闻染的眼神都是温柔、慈爱的!

龙波对鱼肠有男女之情吗?

一定是有的,鱼肠为了他可以赴汤蹈火,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鱼肠被张小敬抓到靖安司的时候,龙波宁可暂停计划,也要救出她,就说明了一切。

但是龙波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感情,因为他要做的事是有可能要掉脑袋的,就算是成功了,他也不可能保证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他不想连累鱼肠,也不想让鱼肠因为自己而伤心,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情。

另一方面,像他这样的人,做着反对官府的事情,或者是做着其他见不得光的事情,一旦有了牵绊,就会因为牵挂而放不开手脚,所以他必须让自己无情,必须让自己无牵无挂,来去自如,这样他就不惧生死、不惧意外!

所以,从对闻染的感情看,龙波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有情有义他才会刻意回避鱼肠发出的信号。

龙波的爱是另一种境界,爱到深处而不爱!

龙波和张小敬是兄弟

龙波是第八团的萧规,萧规是张小敬的兄弟。

当年在烽燧堡战役,为了等待援军,他们第八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第八团的所有成员们才会视对方如手足。

然而,等到援军到来的时候,第八团只剩下了9人。他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从而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张小敬当上了不良帅,队长闻无忌重操旧业,开起了香铺。

萧规回到家乡,因为父母亲人被官府杀害,他上告无门,对大唐彻底丧失了信心,继而远走西域,成为了蚍蜉组织的首领。

这次重新回到长安,他就是要蚍蜉撼大树,搅乱长安的安宁,为自己,也为冤死的闻无忌报仇!

所以说,龙波不但和张小敬相识,他们还是经历过生死的兄弟,并且他们两个都视闻染为自己至亲的人!

只是面对日渐衰落的大唐,他们一个选择了希望,一个选择了毁灭!

十二时辰就是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天一夜。关于这一点剧中多次提及,上元节将至,塞外狼卫集结长安城内正在谋划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阴谋,靖安司特意准许死囚张小敬出狱一天的时间来化解这场危机。说起来这张小敬也算一人物,身手了得,有情有义,浑身是胆,有勇有谋,不然即便进了监狱,长安城还有那么多良人愿意跟随他,效忠他,尤其是那个花一般的少年小已,干净清澈的眼神,浑然天成的长相,可就这么一个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命交给张小敬,可见张小敬的威望之高。

张小敬在和葛老交易完成之后,之身到了狼卫聚集点,闻染看到张小敬后喜出望外,询问其怎么会在这里,张小敬边回答给了他一天外出的时间。古代没有时钟,用焚香来记录时间,靖安司内的用来计时的设备更为高级,金光闪闪的计时器上放着一枚香,记录着长安城所发生的一切,也记录着流逝的点点滴滴,时间在这部剧体现的尤为深刻。

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发生的故事,以时辰分割划分48集,每4集一个时辰,代表时态的一个新的发展,平常人一天24小时弹指而过,但对这一天对李必,张小敬,靖安司来说注定是最不平凡的一天,是他们坚守长安城安定和荣耀的一天,是他们不辱使命的一天。

本可以一部电影就能搞定的事情,却通过28集的电视剧细致的讲述了事件的整个经过,既不觉得累赘,也不觉得多余,反而看的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似乎每一集都可以当一部大片来看,镜头细致唯美,人物表情包满,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细胞镜头感都特强,不想浪费每一个镜头,每一帧,每一份,每一秒。难怪有人说看这部剧,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人民币烧焦的味道。

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丁瞳儿这个女子,不到40分钟的剧情,却把这个女子的辛酸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年少时被相好买进青楼,成为葛老的眼线,好不容易遇到相好的秦郎,本以为能获得真爱,开启新的人生。

没想到被张小敬这么忽悠之下之下,这个家伙就原形毕露,竟然就给独自跑了,瞳儿用默然的眼神看了远去的秦郎,它没有哭,反而扭过头向葛老开条件,她要成为长安城著名的角儿,她要好的院子,并允诺能给葛老更多有用的信息。浮华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弱小的群体依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十二个时辰把长安城的繁华,荣耀,腐朽,落寞,信念,坚持一览无余。十二个时辰是大唐生活的一面多棱镜,照射进大堂生活的角角落落:上至高高在上的圣人,权倾朝野的右相,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太子,受人尊敬的何监,踌躇满志的李必,忍辱负重,心思缜密的张小敬,英姿飒爽的大家闺秀王韫秀,桀骜不驯的闻染......

十二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为世人展现了盛唐的繁华和没落,也展现了剧组多少个十二个时辰的匠心之作。看这部剧,总感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把每一天都能细化开来,仔仔细细的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才不愧属于我们自己的《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里,太子李玙(李亨)在圣人面前,表现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

当然了,历史上的李亨就不是啥硬实人。但把一朝太子憋屈成这样,主要是因为李隆基有杀儿子的黑账单,而且还是一天杀了仨。

所以,剧中何监(贺知章)、李必(李泌)都曾用过这个典故,来暗示太子地位的凶险。

今天我们来说说,李隆基的“一日杀三王”和杨玉环的婆婆武惠妃。

十二时辰剧中的何监与李必

1、杨玉环之前的“网红”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的《长恨歌》将杨玉环彻底捧成了“网红”,让大家都知道,李隆基最宠幸的女人是谁。

但在杨玉环之前,李隆基眼里还有另一个网红。要不是她死的早了点,有没有杨玉环什么事儿,还真没准儿!

这个霸占了唐玄宗前半生的女人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699年-737年)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其父为恒安王武攸止,母为郑国夫人杨氏。她因父亲早逝,得到武则天庇荫,自幼长于宫中。

713年(唐睿宗先天二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弄死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成功登上皇帝宝座。

这时的武氏(尚未受封惠妃)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少女时代的武氏,性情乖巧伶俐、善于逢迎,很快就博得唐玄宗的欢心。

李隆基将她纳入后宫,封为“婕妤”,倍加宠爱。

武婕妤的肚子也真争气,咣咣一顿生,连生四子三女。分别是李一(皇九子,夏悼王)、李敏(皇十五子,怀哀王)、李瑁(皇十八子,寿王)、李琦(皇二十一子,盛王)、上仙公主、咸宜公主、太华公主。

2、武惠妃与太子李瑛的上半场

开元十年(722年),武婕妤正式升职为惠妃,据其母杨氏神道碑记载“荣宠比后”。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隆基的结发妻子王皇后,因担心武惠妃恩宠太甚,且自己又无子嗣,便求助于巫蛊之术。

她请哥哥王守一刻玄宗名讳于木牌上,随身佩带以求得子。

不想,此事被人告发,李隆基查获后将王皇后废为庶人,这便是“符厌之祸”事件。

搬掉了头上的大石头,武惠妃一心惦记着再进一步。

可惜,她没赶上好时候。

武则天代唐立周的阴影太大了,朝中大臣一听武氏俩字就迷糊。武惠妃做为武三思的侄女,自然有人担心她成了第二个武后。

当玄宗稍稍露出提拔武惠妃的意思,群臣激烈反对。

御史潘好礼上疏称,“武惠妃的叔叔武三思和武延秀,都不是啥好鸟!”

而且,当时的太子李瑛,也不是武惠妃所生。如果将武惠妃立为皇后,难免储位不安,于国不利。

李隆基在群臣反对下,没提拔惠妃为皇后,武惠妃与太子李瑛的第一次隔空交手结束。

(《新唐书》将遂立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曰:"妃再从叔三思也,从父延秀也,皆干纪乱常,天下共疾。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俪宸极,则储位将不安。"遂不果立。)

3、武惠妃与太子李瑛的下半场

虽然玄宗没把武惠妃弄成皇后,但对她的宠幸一点没减少。

皇帝再猛也是个活人,恩宠资源就这么点。武惠妃冠盖群芳,别人自然就少了。

时任太子的生母赵丽妃,是李隆基在潜邸时的宠妃。

据说她虽然出身低贱,本是潞州的歌伎,但容貌艳丽、能歌善舞。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时,对她一见倾心,纳为侧室,极为宠爱。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瑛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

但问题是玄宗和她的“保鲜期”已过,现在李隆基眼里只有武惠妃一人。

赵丽妃能歌善舞,可惜过了“保鲜期”

心情失落的赵丽妃和皇甫德仪、刘才人(分别是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生母),没事儿就聚在一起发牢骚。

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咸宜公主的驸马)是个善于钻营之人,急丈母娘之所急,想急丈母娘之所想。

挖门盗洞的收集太子李瑛的黑材料,结果没找到李瑛的短处,把李瑛他妈挖了出来。

武惠妃以此向李隆基哭诉,太子李瑛因目前没有册封皇后心怀不满,结党营私要谋害她们母子。

唐玄宗震怒,当时便想废掉太子李瑛。

好在当时他身边还有明白人,时任宰相张九龄力劝盛怒之中的玄宗,“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

表明态度后,张九龄还给李隆基上了一堂历史课,把“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的故事,又给皇帝讲了一遍。

3、武惠妃的点球决胜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因受周子谅案件的牵连,被降职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新上来的货名叫李林甫,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觉得备受宠幸的武惠妃是个结盟的好选择,便不断向寿王李瑁(武惠妃第三子)示好。

737年四月,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再次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

这次,武惠妃没直接去找李隆基哭诉,而是准备给太子来个“铁证如山”。

她派人召三王入宫,声称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

等到三王回去,准备带人“抓贼”时,武惠妃跑到李隆基面前诬告:“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

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这下“铁证如山”。

等玄宗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时,李林甫悠悠说道:“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

(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

玄宗立刻下令将三王逮捕,上午下诏废为庶人,下午便各赐一条白绫。

(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林九郎

弄死三王子后,武惠妃也没得好。

她晚上一闭眼,就见三位王子来跟她唠嗑。

为了消解,武惠妃各种招数都用上了,“请法师做法”、“给他们改葬”、“用死人陪葬”,可惜全都没用,王子还是每夜按点来谈人生。

没过多久,武惠妃就把自己吓死了,年仅38岁。

你说你,没有武则天那俩下子,搞什么飞机?不折腾,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

(“岁中,惠妃数见庶人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请改葬,且射行刑者瘗之,讫不解。妃死,崇亡。”)

武惠妃香消玉殒,李隆基就闲下来了,他第一次感到了“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时有人跟他说,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能歌善舞、通晓音律,是个质地优良的老娘们。

(《新唐书》卷七十六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

李隆基招来一看,确实很对心思。

但直接抢儿子的媳妇,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这时候,又有人帮皇帝着急了,给他出了个“曲线娶儿子媳妇”的招。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隆基以给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下敕书命杨玉华做了女道士,道号“太真”。

这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严太真”称呼的来历。

然后,天宝四载(745年),李隆基又给儿子寿王李瑁,另立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

既然已经给儿子另找了媳妇,自己娶儿子曾经的媳妇就没那么“不好意思”了。

是年,唐玄宗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武惠妃点球决胜,弄死了太子,结果被亲儿媳妇捡走了桃子。

其实,要不是武惠妃这么折腾,以她专宠后宫的态势,未必有儿媳妇的机会。

别忘了,杨玉环最猛的时候,李隆基还瞒着她,跟梅妃聊“人生理想”。

不过,就算是没有杨玉环,最多也就是不会有杨国忠,安史之乱一样会爆发。

天宝年间的根子已经烂了,就是不掉下来安禄山这个烂苹果,也会是张禄山、李禄山、王禄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