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财经 > 财经

九出十三归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衣冠冢)

作者:马龙林
2023年01月25日 08:09
财经

讲一个故事把,三国演义都耳熟能详的。刘备桃园结义、斩黄巾战吕布、救孔融依刘表、马跃檀溪、三顾茅庐、携民渡江、落难当阳,诸葛亮联东吴,周公瑾鸿门宴,幸亏关羽守护身边,让孔明虚惊一场。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桃园结义刘关张(图片源自网络)

刘备赴宴,关羽护驾。(图片源自网络)

能镇守荆州者,二弟关羽。谁料想吕子明白衣过江赚取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于公元219年被东吴杀死,首级送与中原曹操。消息传入蜀中,先主刘备悲从中来,难以自禁,二弟被害死了,连尸首都没有,下旨于都城西南建造关羽衣冠冢祭奠。至今成都一环路西南上尤有“衣冠庙”地名存在。20年前是一圆形立交桥。目今乃是新修立交。

何为衣冠冢?乃是将逝者袍服衣冠置于墓中,上修高大丘坟。

刘备此举并非先例,在刘备之前的333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时,曾问关羽黄帝冢,为什么黄帝升天了,地上还会有黄帝冢?

黄帝陵(图片源自网络。)

《汉书·郊祀志上》:上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另外据《史记·封禅书》: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刘备,好学知识之士,对于汉武帝封禅不会不知。而衣冠冢也必知道。故而为二弟关羽修建衣冠冢并建庙祭祀。

烈士纪念碑和衣冠冢(图片源自网络)

战争年代,牺牲疆场大有人在,壮士、烈士何其之多。为了建立新中国洒血疆场的烈士们,有留下尸身者、有留下遗物者、很多英雄只留下一个名字,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里都记载的很清楚。江山来之不易,即便是一个衣冠冢,也要祭奠,即便是只有一个名字,中华民族后人也不会忘记他们。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祀先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不忘前人先辈,继往开来,走向更好的明天!

九出十三归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衣冠冢)

就我所知“正阳门下”一词源于电视剧《正阳门下》的热播。很多人通过这部电视剧知道了北京有座正阳门。也正是通过这部电视剧认知了老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更认知了北京人的幽默风趣,含蓄和大气。

正阳门,老北京九门之一,明清两朝入京的南大门,俗称前门。目前存城楼供游人观赏,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电视剧《正阳门下》主人公韩春明为人善良,敬母敬兄姐,对人坦诚,讲义气有公德,家寒工作无着落,快乐面对每一天。爱情上对青梅竹马女孩苏萌一往情深,尽管二人互有好感,但不受任何人的祝福和看好。

主人公同院发小程建军自视甚高,瞧不起韩春明所作所为,常使坏作绊,心地善良的韩春明并不点破,笑然面对。

程建军心胸狭窄,几失理智,致主人公青梅竹马的爱情多次遭严峻考验。小市民大智慧的韩春明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受挫一次次振翅,不以面子为重,却从捡破烂收破烂中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主人公为人坦诚,不奸不诈不欺不骗不图回报,以己薄力愿意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赢得师傅九门提督,破烂候,候姐,苏萌一家的好感和好评。

韩春明为人低调不事张扬,看似文化不高,但理财处事为人诸多方面,尽显能力和水平。自学成才从事古董鑑定,收藏直追师傅和破烂候的能耐,充分证明主人公机怜直拙和定力人生的智慧。

韩春明励志有为,不以物喜,不以财富耀人,老北京人的德性尽现,视亲情友情爱情重于泰山,坦诚和坚轫,终得美人归。

苏萌虽然很作,一是环境使然,二是小资优势作崇,三是性格缺陷,易冲动好面子,想当然办错事,但她本质不坏,知书达礼,对韩母尊敬有加,对韩春明一往情深,总是拿韩春明的长处与人比,充分说明她是从骨头里爱着韩春明。风雨几十年,从羞涩少男少女蜕变为事业成功人士。

电视剧《正阳门下》为我们展现了一部成功的励志故事。展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告诉我们成就任何事情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暴富,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万能的,亲情友情爱情靠钱是不能维持的。

人世间多点关爱少点狡诈,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

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

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军队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

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

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

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

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

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

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

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

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

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

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

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

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

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

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

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

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

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

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

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

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日你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

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

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

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

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

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

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

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

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

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

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

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

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

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

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

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

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

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

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

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

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

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

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

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

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

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

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

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

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

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

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

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

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

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欲望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

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这个简单啊,百度就可以了啊。经查询百度,都(dū)。释义为旧时某些地区县和乡之间的行政区划。其实这种过去表示行政区划的词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消亡,有的南北各不相同,有的还在使用。下面就介绍几个。

比如里,释义为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那么大约就是25户为一里。但是现在也有开发商把某个小区叫做某某里小区的。

万科桂语里小区

还有就是圩,有时也做围。一般也可解释为周边有障碍物围起来的小村落。一般南方比较常用。

嘉兴的花家圩小区

比如在北方还有更有名的屯,一般解释为村庄,现在较多用于地名。比如三里屯,皇姑屯等。这个屯就在南方很少见了。

北京三里屯

其他还有庄,本意为皇家或者大财主的私家花园,私家领土,后来也引申为村庄,现在一般用于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

青岛市王哥庄大集

比如还有堡,一般也解释为村落,古音其实读bǔ,如金庸作品《碧血剑》中有名的温家堡,很多人都读“bǎo”,其实应该读“bǔ”。还有在杭州有三堡,七堡,九堡,随着古音的消亡,都读bǎo了。

杭州九堡大桥

那就先说那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类似情况,如果细细研究,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第五这个复姓,起源于刘邦。相传刘邦把反对自己的人分成八组,每一组根据顺序赐姓。第一组都姓第一,第二组都姓第二,一只到第八组都姓第八。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一般都改姓“第”了,或者根据自己组数改相近的姓氏。比如第五改姓“伍”,第六改姓“陆”等等。

郭德纲弟子中,离开德云社的也不少。比如高鹤彩直接去上海闯世界,老郭确实是鼓励的。甚至说出“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这种暖人心的话。再比如,房鹤迪几乎一天也没在德云社效力过,不过,人家仍然能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德云社家谱中。

但是要拿“逢难变节,卖师求荣”的何伟、曹金二人和张云雷相比,显然就极不恰当了。当年,曹金大闹郭德纲生日宴会出来后,给何伟打电话“我闹完了,你走不走?”那时是何等的嚣张。

翅膀硬了的两人,早有离开的打算,但直到“八月风波”后,才先后离去。显然是首鼠两端,希望还能从德云社再榨取一些资源。没想到,德云社遭遇变故,一时间成了破鼓万人捶。

什么“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之类的品质,在曹、何二人的字典里,早就抠掉了。他们的离开,郭德纲早有准备,但没想到他们会在危难之际,用了落井下石的办法。这也应了北岛的那句名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而张云雷的离开,就没有那么多的纷争了。如果当初他真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即使现在郭德纲不追究的话,也不会把南京德云社,交给张云雷的父亲去打理。

张云雷的学艺生活是艰苦的,他早期几乎是专攻太平歌词、莲花落等曲艺形式。而在相声方面,他下的功夫就小得多了,郭德纲也没有在这个方面,有过太严格的要求。

张云雷曾说过,当初郭德纲为他写了一段《游西湖》让他练。但张云雷的倔强劲也上来了,我就不练。话没说完,两块玉子板就从屋里飞出来,砸向了张云雷。

可见张云雷这个“年轻的太平歌词艺术家”称号,真是来之不易。德云社九字科学员,就是通过张云雷的录音教材,来学习曲艺的。甚至部分鹤字科的演员,也是学他的录音。

而促使张云雷年纪轻轻,就下决心离开的原因,是每个靠嗓子讨生活的艺人,都离不开的“倒仓”,也就是从少年到青年阶段,每个人男人都要经历过的变声期。

一个人在变声期间,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对嗓音的控制,找不准音调。声音也会变得劈、沙和沉闷,唱高音时会出现怪声,而声音也会变得低沉,粗厚。是否能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是艺人的从艺道路上的一道关卡。

郭德纲的另一个儿徒“烧饼”不会倒仓,就算是有倒仓,估计也听不出来。他那样的嗓音,当真是毁容就是整容。但张云雷不一样,他的嗓音从小就清澈,明亮。也正因为如此,郭德纲在演唱方面,才没少给张云雷下功夫。

自己擅长的曲艺,因为倒仓没法表演。而单纯地说相声,又并不是自己的特长。看着师兄弟都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张云雷的心里难以平衡。青春期的失落与叛逆交织在一起,才是他选择离开德云社的主要原因。

只是张云雷年少退学,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也只能做一些临时的小工。在台球厅给人摆球,在食品店卖小面包,在理发店当学徒...社会是所大学,他会教给你什么才是最应该珍惜的。

实在熬不住的张云雷,竟然鬼使神差地又跑到了德云社后台,想找师弟们救救急。但六年过去了,烧饼不在后台,岳云鹏也不在,很多人张云雷都不认识。幸好,他看到了孔云龙。

孔云龙见到了张云雷,也是十分惊讶。不过他倒是没急着拿钱,而是转头就报告给了师娘。不得不说孔云龙不但“命大”,脑子更是灵光。掏200块钱给张云雷,救不了他。而能把他留下来,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而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张云雷那天被留下,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德云社,都是最正确的选择。通过德云社的平台,张云雷几乎红遍全国。而张云雷也给郭德纲招来了一大批管他叫“姐夫”的粉丝。

因此说,张云雷的离开,只是自己年轻的冲动。而他的回归,就是他人生的必经之路。人生中会有许多不如意,我们总会克服过去。但“逢难变节,卖师求荣”,却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原谅的。大家说,是这样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