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百科 > 百科

霰弹枪怎么读 霰的两种读法

作者:马书
2022年08月28日 00:09
百科

霰弹枪的&34;&34;,到底该读xiàn还是sǎn?这原本是个翻字典就能解决的问题。

但如果你是一位军迷,经常刷军事类的短视频,又刚好忘了关弹幕,那么大概率被这个争论折磨过。

霰弹枪的&34;霰&34;,到底念xiàn还是sǎn?

那就&34;关弹幕,保智商&34;吧。

也不行,因为&34;霰(xiàn)/(sǎn)&34;之争,即使不在弹幕里,也在评论区。

霰弹枪:shotgun;短管霰弹枪:sawed off

从2018年开始接触弹幕文化的我,大致见证了这一争论的发展史。

最早,如果视频里的读音是sǎn,那么弹幕中只会滚动一些零星的纠正:xiàn。

后来,可能是被洗脑的人多了,读xiàn的越来越多,弹幕里也时常刷一波&34;霰(xian)弹枪好评&34;。

再后来,出现了一些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弹幕/评论:&34;我就读成sǎn弹枪怎么了?&34;

弹幕中的战争:xiàn VS sǎn

到此为止,&34;网络军事家&34;们也累了,他们diss&34;←前面的&34;:&34;你爱怎么念怎么念,但你必须知道xiàn弹枪才是对的!!!&34;

于是吃瓜群众:&34;我就想好好看个视频,结果净看你们对线了。&34;

当然,如果你关注军事资讯很多的话,一定知道类似的梗不止于此,比如仅次于&34;霰(xiàn)/(sǎn)&34;之争的&34;AK/阿卡&34;之争

热点2:AK-47的“AK”怎么读?

AK-47,有人坚持必须读成&34;阿卡&34;,还进一步解释说&34;阿&34;是&34;自动&34;的意思,俄文Автомат;&34;卡&34;则代表&34;卡拉什尼科夫老爷子&34;,显得有理有据,比&34;霰(xiàn)/(sǎn)&34;之争脱俗多了。

这时也有人说:&34;老美就是一口一个AK地叫着,咋没人杠?&34;

靠墙那一排:“没错,我们都叫AK。”

又比如T-34的&34;T&34;,在很多&34;网络军事家&34;那要读成&34;tè&34;才显得正宗,也有人进一步调侃,说应该浊化发音,读成&34;de&34;,显得更有毛味。

热点3:T-34的“T”怎么读?

关于俄式武器中文发音的梗,还有一个比较冷门,偶尔吵一吵:BMP步战车

BMP,正宗毛派说该读成&34;勃连姆别&34;,我还听到过一个版本读&34;掰埃木掰&34;,由于那个场合比较官方,所以一度忽悠了我好长时间。

BMP步战车,这个吵得就比较少了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还是那句老话:屁股决定脑袋

如果你是一个观众粉丝,那么对线还是吃瓜,全看心情;如果你是一个小编或者up主,那你应该知道啥叫&34;钓鱼&34;。

一个争议性的读音,可以起到引战作用

有时故意读错一个发音,或者写错一个概念,引来一群&34;专家&34;在线纠正。

对up主来说,即使挨骂,也比没人刷弹幕强,这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我“阿卡”今天就是要承包弹幕

或者我们也可以挪个&34;屁股&34;,坐到&34;网络军事家&34;们的位子上,替他们想一想:他们每每听到sǎn弹枪,就好像心里起了几亿个鸡皮疙瘩,必须强制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才能止痒。

可是,强迫他人接受一个我们自认为对的认知,这事本身是对的吗

退一万步来看,对或错,真的那么重要吗?

吵到最后,我们到底是在争对错还是争胜负?是争事实还是争价值?

&34;如果我不纠正你,我就变得和你一样了。&34;

自恋本是人之常情,有助于维护&34;自我&34;感知,应当呵护,但为了维护全知自恋而贬低他人则另当别论。

不怕喷子口径大,就怕喷子上刺刀

后者其实不是在担心&34;我会变得&39;和你一样连xiàn的发音都不知道&39;&34;,而是根据&34;你不知道xiàn的发音&34;推导出&34;你这块的知识不如我丰富&34;,乃至于把&34;你这块不如我知道得多&34;等价成&34;你啥都不如我知道得多&34;,甚至干脆就是&34;你不如我&34;。

从一件孤立的事上归纳出整体结论,也是人的天性。

霰弹枪俗称“喷子”

一个不知道&34;xiàn弹&34;的ID背后,可能是一个从事军工行业的资深教授;而一个只知道&34;xiàn弹&34;的ID后面……可能真的就是一个除了&34;xiàn弹&34;外一无所知的灵魂。

心理学上把这叫做&34;邓宁-克鲁格效应&34;,指低认知层次者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认知优越感中,不能客观评价他人。

而真正处于高维度的思想,反而更加谨慎、谦虚,也不会把精力浪费在低认知层次的争辩上。

其实,好的文章需要更多元化的评论,更多元的评论启迪更丰富的灵感

当然,较真读音这事,还有最后一种情况——某种精神世界的洁癖

他们可能会纠结自己,但不会强制纠正别人,比较清流。

这种情况,在人海中本就稀有军迷圈子里,也属于少数派:

&34;Ju-87要读成&39;容克八七&39;;Me-262要读成&39;梅塞施密特262&39;;Bf-109叫&39;巴伐利亚109&39;;Fw-190得说成&39;福克伍尔夫190&39;……&34;

Ju-87型“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

而如果你遇到过下面这种,那么恭喜你,你面前站着一位骨灰级德棍:

&34;二战德军的I号、II号、III号、IV号坦克,要读成潘泽尔1、潘泽尔2、潘泽尔3、潘泽尔4……&34;

还记得那句“Panzer vor”吗?

汉藏语系下的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去迎合印欧和斯拉夫语族?那些讲中文也要时不时来句OK和Understand的人,让我联想到一个故事。

传说欧洲的贵族们会看不起暴发户,即使人家比他有钱多了。

贵族们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特殊,发明出一套繁琐的礼仪制度,比如:身为贵族,必须时刻保持仪态端庄,吃饭的时候背部不能靠着椅背。

为了强化身份标签,贵族会穿那种面料特别容易皱的衬衫,谁经常东倒西歪一眼就能看出来。

终于,靠着这些繁冗但毫无意义的规则,贵族为自己的圈子设置了一道门槛,终于和暴发户们划清了界线。

用穿衣打扮暗示身份地位,用观点输出表明价值立场,都是人们对于存在感的表达

即使没钱,也要守住一个&34;&34;字。

其实认知这件事也是如此,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真没必要争对错,分贵贱。

保持开放、包容、审慎,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向更高层次的认知迈进,然后——认更高的知,抬更高的杠。

人外有人,杠上有杠。


虎头彻 2021.2.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