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百科 > 百科

夜蒲是什么意思 夜场几分场什么意思

作者:陈同华
2022年09月05日 00:53
百科

● 粤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食在广州”声名远播,广州“夜宵文化”更是中国“深夜食堂”的典型代表,全市零售和餐饮业七成以上的营业额发生在夜间经济时段;

● 作为广州人,“夜蒲”一定不陌生,广州是夜间观影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大师、名团、名剧、音乐会、演唱会等文化演艺活动汇聚之地;

● 珠江夜游位列国内十大人气游船第一位,是全国人气最高的夜游项目,如今“广州塔+珠江夜游“火火联手,成为更受欢迎的岭南特色水陆双线景观;

● 谁说博物馆只能白天参观?今年8月起,广州12家博物馆延时开放至夜间,一个月就有4万游客夜游博物馆;

● 晚上锻炼只能夜跑?你OUT啦,广州夜间开放的台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场馆总数有近千家;

● 广州还是国内开行夜间公交数量最多的城市,夜间公交线路数量超过100条……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夜间经济发展基础好,动力足,亮点多,潜力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广州在以往的基础上,以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新契机,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挖掘城市经济增长潜力,寻找经济发展多元动力,推动城市化进阶,进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广州夜间经济业态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旅游、文化、体育、康养和教育等行业。除了传统的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等业态亮点多多外,广州在夜间经济中又出现了新的增长点,文化、体育、康养和教育发展潜力大。

夜间经济日益成为

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

广州夜间经济有怎样的内涵?情况如何?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

近期发布的

《广州夜间经济大数据图鉴》告诉你!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广州夜间经济大数据图鉴》,对广州夜间经济进行全景式数据画像,全方位展示广州夜间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国内外夜间经济发展路径、经验。GDI智库对夜间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前沿性的判断,认为“多栖生活”“斜杠生活”将日趋流行,夜间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2019年广州夜间经济迎来发展新元年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

同月,广州连续发布两个重要文件,发展夜间经济。8月6日,广州市商务局发布《广州夜间消费地图》,涵盖全市各区的商场、食肆,进一步打造北京路步行街、天河路商圈、珠江琶醍等15个消费集聚区成为“夜广州”消费地标,提升夜间经济对广州市经济的贡献,到2021年,重点集聚区新增经营收入总量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左右。8月19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出台《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和文化中心,推动广州市夜间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到2022年,规划13个全国知名的商圈和一批精品文化项目,夜间经济集聚区达到30个,打造国际知名的“广州之夜”品牌。

《图鉴》认为,广州在以往的基础上,以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新契机,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挖掘城市经济增长潜力,寻找经济发展多元动力,推动城市化进阶,进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2019年,广州夜间经济迎来发展新元年。

◆广州夜间经济出现新增长点

“夜间经济”最早由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中心地区夜间空巢现象。截至2019年10月,国际上明确发布夜间经济政策的国家和地区50多个,国际城市夜间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如何定义夜间经济?一般而言,夜间经济是涵盖当日18时到次日6时发生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商贸活动,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旅游、体育、文艺、康养、教育等多领域,是高品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标志。《图鉴》细化夜间经济内涵,对广州夜间经济进行“摸底式”呈现,首次全方位、全景式展示了广州夜间经济发展现状。整体来看,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是传统商业形态,在夜间经济中出现新增长点。文化、体育、康养和教育发展潜力大,其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

◆创新业态形式推动夜间经济供给侧改革

发展夜间经济,要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市场在夜间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的重点是优化夜间经济的营商环境。

分析认为,夜间经济从时间上延长了消费链条,从空间上拓宽了消费群体,在品质和创新上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图鉴》认为,发展夜间经济,并非单在现有形态上做增量,而是发展经济新形态,创新业态形式,深化夜间供给侧改革。这意味着,发展夜间经济,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主体,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类,提高供给质量,强调个性化,优化夜间消费生态体系。

夜间经济不仅是餐饮消费,也不仅是夜市和灯光秀。它丰富的内涵决定他会成为消费需求蓝海。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以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为例,广州在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已达到12家,提供与日间基本一致的服务,借此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广州“文化IP”“文化打卡地”。

◆“打造国内夜间经济标杆城市”

广州夜间经济整体活跃,局部有亮点,广州发展夜间经济具有相当基础和比较优势,广州夜间经济可探索空间大,经济发展传统存量市场在新形势下需要有效探索转型新出路,在包容性强的广州,现代国际都市文化容易扎根。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传统市场创新发展、引进新兴业态方面,广州劲头十足。

与全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广州夜间经济发展仍有问题待解,比如:夜间交通仍需继续优化、夜间社会管理需探索新思路、夜间经济发展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图鉴》认为,广州发展夜间经济比较优势和共性难题并存,可以将“打造国内夜间经济标杆城市”作为阶段性目标。

新的事实也在佐证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11月,广州入选“夜间经济十强城市”, “广州长隆国际大马戏”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入选“游客喜爱的十大文化场馆”。

广州夜间经济发展如何?

我们用数据说话↓↓

〉餐饮篇〈

超11万餐饮商家夜间营业

广州有众多特色鲜明的餐饮集聚街区和美食中心,

“食在广州”声名远播,

“夜宵文化”更是中国“深夜食堂”的典型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

广州超过11万家的餐饮商家在当日18时至次日6时仍在营业;

23时仍在营业的商家是日间营业总数的三成,

次日1时,仍有16%的餐饮店仍在营业;

24小时营业的餐饮店有3678家,占3%。

酒吧属于夜间专项型服务产业,

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目前有酒吧超过1400家,

主要的8条酒吧聚集街分别为:

海珠区的琶醍酒吧街和太古仓酒吧街,

越秀区的沿江路酒吧街和环市路酒吧街,

天河区的兴盛路酒吧街,

荔湾区的白鹅潭酒吧街,

白云区的巴星·G5酒吧街,

番禺区的渔人码头兰桂坊餐饮酒吧街。

酒吧聚集街基本分布在广州中心城区,

大都毗邻珠江。

广州23时后的线上外卖订单占比超全国整体水平7个百分点

2019上半年夜间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超四成

市场规模广东第二

夜宵外卖订单量排名前三的是

白云区、天河区和番禺区

这一排名与各区常住人口数量大致呈正相关,

三区常住人口均超过170万,

排名第四的海珠区常住人口数也接近170万。

广州市各区夜宵外卖订单量排名

〉住宿篇〈

广州五星级酒店数量约占全省的15.56%

据不完全统计,

广州有酒店和民宿17947家 ,

包括170家星级酒店

21家五星级酒店

广州五星级酒店数量

约占全省的15.56% 。

广州民宿以北部山区生态、

中部都市文创、

南部滨海水乡3大特色片区的

总体空间布局为基础,

主要分为8大类型:

山水生态、温泉康养、

农园景观、森林康养、

滨海水乡、老广州文创、

新广州时尚和古镇古村

广州民宿总体空间布局地图

〉娱乐篇〈

电影院超过220家

夜间娱乐消费主要集中在社交聚会场所,

棋牌室、茶馆和网吧电竞

在广州的店铺数量均超过1000家,

DIY手工坊和KTV(含量贩式KTV和唱吧)超过500家。

新店增长率超过10%的夜间娱乐种类有

密室推理、新奇体验、桌面游戏、

酒吧、轰趴馆和VR等项目。

广州部分夜间娱乐店铺数量

广州是夜间观影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约有220家电影院,

每10万人拥有约1.5家影院。

夜间时段是电影消费的高峰

其中,19时后的电影场次约占全天场次的四成,

最晚场次在次日3时左右开始。

广州人均每日19时后电影场次数量为2.3场/万人。

其中,天河区夜场电影观影氛围最浓厚,

高达每日3.5场/万人

广州市各区电影院数量占比

〉购物篇〈

广州有3.91万家便利店

2018年广州市零售和餐饮企业

七成以上的营业额发生在夜间经济时段,

部分24小时便利店的夜间经济营业额占比可达90%

广州有一站式购物中心78家,

营业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22:00;

76.7%的购物中心营业时间普遍为10:00-22:00,

部分会在周五及周末延长至22:30。

购物中心客流量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在周客流量前十名的购物中心里,

天河区有7家,海珠区2家,荔湾区1家。

广州购物中心周客流量前十名

截至2019年3月,

广州约有3.91万家便利店,

便利店数量全国最多

且增长率全国前三,

平均每万人约拥有27家便利店。

截至2019年6月,

广州有4447家连锁品牌便利店,

其中24小时营业的超过3191家,

占七成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旅游篇〈

国庆假期广州夜间消费同比增长12.5%

夜间旅游可分为娱乐夜游和创新夜游两类

观光游船、主题灯会、文化体验活动

成为广州夜间旅游热度风向标。

2019年国庆假期广州夜间消费同比增长12.5%,

在一线城市中位列榜首

珠江夜游是广州夜间旅游的主打品牌项目,

是国内十大人气游船第一位,

是全国人气最高夜游项目。

2019年10月1日至5日,

珠江夜游共接待游客14.24万人次,

同比增长19.33%,

经营收入1210.09万元,

同比增长32.03%。

2019年国庆假期广州塔成为夜游热门地,

夜间客流占比超过80%。

广州塔-珠江夜游联游项目,

2019年1月至8月累计接待游客50.68万人次,

同比增长16.98万人次,增幅达50%。

2019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了

6条夜间旅游精品线路,有:

“夜游广州”千年古迹之旅、

珠江魅力之旅、都市寻味之旅、

西关风情之旅等,

涵盖了延时开放的博物馆、

知名餐厅、商业区和文化旅游地标等元素。

〉体育篇〈

广州绿岛累计超过3400公里

广州足球氛围浓厚,

拥有两支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队伍

(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和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

3月至8月是比赛旺季

平均每周有一场夜间足球赛事在广州进行,

即使在9月至11月主场赛程较少的情况下,

月均仍有两场夜间赛事供球迷到场观看。

据不完全统计,

广州全市范围内提供夜间体育运动服务的商家有3497家

广州夜间提供的球类运动主要包括

台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

该类场馆总数达到965家。

广州部分体育场地类型

天河区体育场地总数和

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位居广州第一,

平均每万人拥有4.59个体育场地。

2017年,广州市绿道累计贯通3400公里。

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和海珠区常住人口密度高,

楼宇分布密集,可用于开发绿道的用地较少,

人均绿道里程数低,

但其他体育场地种类丰富,

数量较多,二者可相互补充。

广州各区绿道里程

〉文化篇〈

广州夜间开放博物馆达到12家

广州夜间文化消费的主要类型包括

演唱会、戏剧、音乐会、liveHouse等舞台演出,

博物馆、美术馆展览和书店等。

海心沙亚运公园、广州体育馆、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

和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举办演唱会的重要场地,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年这四家场馆举办的演唱会有29场。

广州演唱会场次数量及场馆容纳量

音乐会、戏剧、话剧等舞台演出是夜间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

从10月和11月的演出排期来看,

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和广东艺术剧院的夜间演出总数预计有90场,

占演出总数的84%,

主要集中在周五和周末的夜间。

广州大剧院演出分类(2019年10-11月)

星海音乐厅最低演出票价情况(2019年10-11月)

广州有各类博物馆57家,

包括32家文物类博物馆,

16家行业类博物馆和9家非国有博物馆。

广州市各区博物馆数量和级别

2019年8月以前,

广州地区博物馆主要在日间开放,

一般在17时前闭馆。

《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后,

广州在夜间开放的博物馆增至12家,

提供与日间基本一致的服务。

2019年8月,

共有近4万名游客夜游博物馆。

国庆假期内,

广州各博物馆夜游人数达3.6万余名。

广州延时开放和夜间开放博物馆

阅读消费是广州夜间经济中文化消费的

潜在发力点和增长点。

广州的特色书店一般开设在商场和大型购物中心,

大部分经营至夜间22时。

〉交通篇〈

广州夜间公交数量全国最多

公共交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和重要保障。

广州作为常住人口千万级超大城市,

夜间出行需求较大。

广州是国内开行夜间公交数量最多的城市,

夜间公交线路数量超过100条,

运营时间集中在22时至次日1时。

广州地铁线路运营时间总体大致为06:00-23:00,

日运营时长约17小时,

22时后运营站点超过200个,

晚高峰客流控制时间段主要在17:30-20:30。

广州地铁各线路末班车时间

〉夜间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夜间经济虽不鲜见,但多呈现出自发性和原生性的特点,夜间经济的发展潜力仍很大。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对夜间经济发展趋势作出如下预测:

1、聚合各方资源,夜间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2、“8+4”工作生活圈逐步形成,12小时工作生活成为新常态

3、夜间生活半径将进一步扩大,跨城“多栖生活”成新风尚

4、更多新就业岗位将出现,“斜杠生活”日渐普遍

5、夜间消费供给侧获得大发展,满足多元新需求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6、公共管理新思维日趋重要,夜间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

7、全生活场景消费综合体将成潮流

8、夜间生活新理念逐渐塑造,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同向推进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静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方诗琪、郑晓彤、赵芸萱、钟蝶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苏韵桦、陈忧子、莫伟浓、苏俊杰、李波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黄黛伊

推荐阅读